论文摘要:从结构主义教育观的视角,剖析了目前我(2)
2013-07-08 01:38
导读:二、 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存在的结构性缺陷 1. 初试内容僵化,复试作用薄弱 如今我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基本做法是在进行全国统一组织
二、 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存在的结构性缺陷
1. 初试内容僵化,复试作用薄弱
如今我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基本做法是在进行全国统一组织的初试(笔试)基础上,进行各高校自行组织的复试(综合
)。初试科目分为公共课和专业课两大类,只有那些初试达到分数线的考生才有资格参加复试。总的说来,初试环节重点考查考生们对于从书本中得来的客观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允许考生出现“标准”之外的答案。为了能够获得顺利进入复试的分数,考生们不得不把那些固有的理论知识信息变成一种教条印入了自己的脑海,不敢越雷池一步,极大地限制了他们的创造性,导致通过考试的考生在入学之后难以迅速转变思维方式,学习主动性差,总是等着导师给题目,毫无创造意识,实践动手能力低下。与此同时,尽管目前我国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复试成绩已经占到了总成绩的30%以上,但由于时间和考查形式的限制,复试很难综合评价考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判断力、意志力、信念、责任心等对科学研究起着关键性作用的个人兴趣和科研潜质,加之不少学校在复试时实行的是等额面试的制度,那么既然参加面试的人都可以顺利地通过,复试就不可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此外,由于初试与复试的成绩挂钩,那么在初试这一关便已经淘汰了部分科研能力强于应试能力的人,使得入学考试的作用相对减弱。
2. 重视理论考核,忽视实践经历
目前,在整个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各个环节中,都以对考生们理论水平考查为重点内容,其实践经历如何并没有得到国内各高校的重视。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发达
的高校在决定是否最终录取考生的时候,往往更加重视考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经历。考生们参与社会实践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或是担任某个领域的义工,或是进行某种社会调查,等等。在这个过程中,考生们通过身体力行的社会实践,获得了大量的真实感性材料,为顺利开展日后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获得了适应社会的各种经验,知晓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和自身的缺陷所在,所有这些都将使其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学习效果更加优化。这是因为,理性思考是以感性作为基础的,没有感性实践,就不会有理性思维。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3. 重视专业理论,忽视人文素养
系统、扎实的专业知识当然是考生能够完成学业的最根本前提,但如果一味地追求理论功底而放弃了人文修养,就会使学生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中极易迷失正确的方向,或者由于缺乏高度、深度和广度,而难以取得重大的、突破性的研究成果。这是因为:科学技术所追求的目标是研究、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并利用这种认识和规律为自己征服自然奠定基础,具有工具性、功利性的特征,是求真;而人文素养则决定着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决定着一个人的价值理性和精神境界,是求美、求善。如果说专业知识可以使人正确地做事,强调万物为我所用,那么人文素养则使人做正确的事,关注人的情感、道德和品格的完善,强调万物的和谐共存,这是人之为人、人之区别于动物的精神内涵和文化特征。因此,如果没有底蕴深厚的人文素养作为支撑,专业知识再精再深,也很有可能难以保持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并取得突破性的成果。4. 重视应试技能,忽视创造潜质
纵观整个入学考试的初、复试过程,几乎所有的笔试题目都有固定的题型和事先拟定好的标准答案。这就使得学生在整个的考研备战过程中,仔细研究和探讨的都是如何提高自己的应试技能,以求针对不同的题型来组织自己的答案,力图以最贴近“标准”的形式来获得较高的分数,增加被录取的几率。这样就导致了一种现象,学生的分数提高得越快,其源自敢于怀疑并挑战权威、追求真理的创造潜质被消磨得也就越多。而恰恰是这种创造潜质,将引导学生在未来的科学研究探索道路上,能够耐得住孤身探索的寂寞和抵挡住外面世界的种种诱惑,积极探求未知领域的规律并取得一定的成果,圆满地完成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任务。因此,学生的创造潜质是绝对不应该被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