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摘要:本文采用磁控溅射技术,通过改变溅射功(2)

2013-09-02 01:19
导读:给出了沉积在普通玻璃片上的硅薄膜XRD 衍射图,图中可以看出,衍射图谱中并没有出现晶体硅的尖锐衍射峰,而是出现了很宽的非晶特征峰,说明硅薄膜

给出了沉积在普通玻璃片上的硅薄膜XRD 衍射图,图中可以看出,衍射图谱中并没有出现晶体硅的尖锐衍射峰,而是出现了很宽的非晶特征峰,说明硅薄膜主要为非晶态结构,图5 为硅薄膜的高分辨像,从图中可以看出,硅薄膜呈无序网状排列,属于典型的非晶结构,对应区域的电子衍射花样也证明了薄膜为非晶态。通常情况下,溅射功率的提高可以增强反应室中硅原子的能量和可动性,有利于硅薄膜的有序化生长和结晶,但在本实验中,通过改变溅射功率制得的硅薄膜均为非晶态。为了分析非晶硅薄膜中各原子的键合类型和结合情况,对其进行了红外光谱的测试。图6 为不同溅射功率条件下硅薄膜的红外透射谱,从图中可以看出,光谱在660cm-1 处出现了较强的SiH2 的吸收峰,代表SiH2 的摆动模,在2080cm-1 处出现了不太明显的SiH2 吸收峰,代表SiH2 的伸缩模。这说明在硅薄膜中,有一部分H 原子和Si 原子结合成键存在于薄膜中,并主要以SiH2 的形式存在。此外,红外光谱中1100cm-1 处出现了较强的氧化硅吸收峰,说明本文制备的硅薄膜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硅,这可能是由于硅薄膜制备过程中引入了少量O,也有可能是硅薄膜在存放过程中表面被氧化所致。光谱中3100~3600 cm-1 处的宽大吸收峰为H-O 吸收峰。从薄膜的红外光谱可看出,随着溅射功率的提高,SiH2 吸收峰有逐渐增强的趋势,表明薄膜中的氢含量逐渐增大。一般来说,溅射功率增加可以提高反应室中H的能量,H 能量越高,被蚀刻掉的弱Si-Si 键就越多,所以溅射功率越高,薄膜中的氢含量就越高。总体来看,薄膜的SiH2 吸收峰强度并不太大,表明薄膜中含氢量并不太多,所以磁控溅射反应中并没有足够多的H 去饱和薄膜中的悬挂键,使薄膜结晶。为薄膜在不同溅射功率条件下的紫外可见透射谱,从图中可以看出,薄膜透过率曲线较为平滑,说明薄膜的折射率均匀,致密性好。薄膜在200~600nm 段对光的吸收很强,紫外光几乎不能透过薄膜,而在红外波段,薄膜对光的吸收要弱得多。随着溅射功率的提高,薄膜的紫外可见透射光谱逐渐蓝移,这主要和硅薄膜的厚度以及能隙大小有关。半导体硅薄膜具有一定大小的能带间隙,当薄膜受到外界光照时,能量大于硅薄膜能带间隙的光波将被材料吸收,其中与薄膜能隙相匹配的光波则会使光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或者说从价带转移到导带。通过测试硅薄膜的紫外可见透射光谱,可计算出吸收系数a lnTd= ? , 其中T 为薄膜透过率, d 为薄膜厚度。然后根据Tauc,做(ahv)1/2—hv 关系图即可由斜率截距得到硅薄膜的光学能隙Eg,其中hv 为入射光子能量,k 为相关系数。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为不同溅射功率条件下硅薄膜的光学能隙图。从图中可以看到,薄膜能隙高于单晶硅的1.1eV,并随着溅射功率的增加而增大。当溅射功率为2kW 时,薄膜的能隙大小为1.58eV;当溅射功率为3kW 时,薄膜的能隙大小为1.66 eV;当溅射功率为4kW 时,薄膜的能隙大小为1.7 eV;当溅射功率为5kW 时,薄膜的能隙大小为1.72 eV;当溅射功率为6kW时,薄膜的能隙大小为1.74 eV。结合硅薄膜的红外光谱可以发现,随着溅射功率的提高,薄膜中的H 含量逐渐增大,而Si-H 键的键能高于Si-Si 键的键能,所以薄膜中的H 能使价带产生化学位移,使之进入更低的能量状态,使薄膜光学能隙变大。此外,非晶硅的导带和价带并非处于单一能量值,它们具有带尾态的特性,即导带和价带处于一种宽化的能量状态,而H 能中和非晶硅薄膜中的悬挂键,提高薄膜的有序化程度,使其带尾态密度降低,引起薄膜的能隙展宽。因而在本实验中,随着溅射功率的提高,薄膜的光学能隙逐渐增大。
1990 年,Canham[7]发现了多孔硅在室温条件下的光致发光现象,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
目前,氢化硅的发光机制尚未完全弄清,研究者提出了多种模型来解释硅的光致发光现象,主要有量子限制效应(QC)模型、量子限制/发光中心(QCLC)模型、表面态模型、缺陷态模型、与SiO2 有关的发光模型、氢化非晶硅模型等。图9 为硅薄膜在激发波长为280nm条件下的 PL 谱,经过仔细观察可以看出图谱中具有两处发光峰,一个位于380nm 处,另一个位于730nm 处。PL 谱中380nm 处的发光主要源于硅薄膜中的SiO2,O 原子在于Si 原子结合时容易产生较多缺陷,如Si/SiOx 界面、中性氧空位[8]等,而薄膜中的电子-空穴对则容易在SiO2 的发光中心发生辐射复合,即产生光致发光现象,通常情况下,SiO2 具有较好的发光性能,因而PL 谱中380nm 处的发光峰较强。由于本文制备的硅薄膜为非晶态,薄膜中没有小尺寸的纳米晶,所以730nm 处的发光峰可以排除量子限制效应模型、量子限制/发光中心模型的影响,结合硅薄膜的光学能隙,认为此处发光峰由薄膜中的氢化非晶硅部分引起。硅薄膜表面和内部的SiHx 容易造成载流子的辐射复合,其本身具有光致发光带,有文献认为薄膜中SiHx 含量的提高对其发光性能有促进作用[9],而本文中硅薄膜在730nm 处的发光峰强度和380nm 处的发光峰强度呈正相关性。
上一篇:摘要:多电/全电飞机的关键技术之一就是飞控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