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原型与汉字(2)

2013-05-29 01:13
导读:历史 遗忘的一些原始联系,如在创造与 知识 、艺术与科学、神话与概念之间的联系(7),我们可以利用汉字的活化石作用去更有效的完成。汉族先民如
历史遗忘的一些原始联系,如在创造与知识、艺术与科学、神话与概念之间的联系(7),我们可以利用汉字的活化石作用去更有效的完成。汉族先民如何通过直观理性从大象这一庞大动物的表象中抽绎引申出与形象相关的各种概念,都将在语源材料的参证下得到明确揭示,而此种“再造”功能,是无法从西方的表音文字中直接完成的。(8)如汉语中“象征”和“想象”一类概念皆由“象”这一原型表象中抽象而来:

象征:《周易》用卦爻符号象征自然变化的人事休咎,用彖辞加以解释,构成一种因象见义的象征思维模式,对中国哲学思维影响深远。《系辞》:“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孔疏:谓卦为万物象者,法像万物,犹若乾卦之象法像于天地。”

想象:《韩非子·解老》:“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

“象”既用于象征类比式的推理,更适用于想象活动,在汉民族的精神活动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构成汉字的基本原则“六书”,如果从“象”的标准来看,皆可视为“象形字”、“象意字”和“象声字”三类,三者依次发生和衍化的过程正与华夏文明的展开过程同步。

四、汉字中的原型表象与文化重构


原型批评注重再造文学与原始文化的联系,其溯本求源式的历史透视眼光对于发掘汉字中的原型表象,重构华夏文明的发生线索,是颇有启发的。汉字中原型表象的发掘和系统研究也将反过来对原型理论作出相应的补充,使神话思维研究获得实证基础,并且对文学人类学的建构提供宝贵的素材。

从原型批评立场出发探寻中西审美观念的本源,我们发现西方文化中“美”的概念导源于神话思维时代的爱与美女神。希腊神话中的阿弗洛狄忒作为“世间最美者”的形象正是哲人所云美的理念之感性呈现。美神的原型是爱神即性爱之神、生殖与丰产母神(9),由此可推知,希腊人的审美意识与性活动和性快感密切相关。中国文化中没有爱与美女神,从感性形象入手探寻美感概念的唯一有效途径为语源学和字源学。汉字中的美字从羊从大,最早的权威性解释出自《说文解字》:

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

甲骨文中已发现美、善等字,其字形上部均为羊的头角形象,作为给膳对象的羊因体大肉丰而为初民称道,“美”字本义显然专指食快感。我们知道中华始祖之一的炎帝为姜姓,甲骨文中姜羌二字通用,意指从河西走廊过来的牧羊人种,由此可推知,游牧民族在融入中华大家庭的过程中把基于肉食饮食习惯的味觉美观念输入到意识形态中,形成汉语里美、甘互训的情形。留存在美字中的原型表象不仅使我们可以直观把握由具体到抽象的概念发生轨迹,而且对美、善、羌、姜等从羊字例的系统分析还将具有文化寻根的重要意义。

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道”和“一”,均可根据由文字本身提示的原型表象得到溯源性的认识。“道”常被类比为古希腊哲学中的“逻各斯(Logos)。笔者曾从太阳运行规则的角度解释“道”概念的发生,认为其中蕴含着生命之道循环往复、运行不息的意思。(10)现在再就字形构造而言,造字者创制这个会意字时保留了相当古老的猎头巫术信仰的祭祀表象--人头。“道” 从首从走,前者即人头,后者表示行进、运行。农耕文化中的猎头者坚信人首中蕴藏着生命力和生殖力,并可同谷物之头(穗、种子)中的生命力相互感应,循环不已,故于祭谷时供献人头,以祈丰收。“道”这个形而上概念正是此种信仰古俗在文明社会中哲理化的产物。

“一”与“道”相通,在道家文本中常用。如《老子》第10章、第22章所言“抱一”,第14章所言“混而为一”,第39章又言“得一”: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庄子·天地》也将“一”作为宇宙创生的本源来陈述: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谓之命;……

老庄的话相互参照,可知这神秘的“一”既可隐喻作为万物本源的“道”(“万物得一以生”),又可隐喻作为生命原动力的“德”(“物得以生,谓之德。”)。所谓“抱一”为天下式的圣人理想,老子五千言《道德经》的核心主题,皆可用这个数字“一”来概括。

“一”作为哲学理念是如何从初民的朴素思想中归纳出来的?它为什么具有如此神圣而又神秘的形而上蕴含呢?要回答这一类难题,正是弗莱赋予原型批评的职能之一--重构从神话到哲学的原始联系。具体而言,就是如何探求形而上的概念“一”的形而下原型意象。汉字的象形特征在此又一次呈示其优越性,使我们得以窥见这个千古哑谜的谜底。

“一”是汉字中笔划最简单的,的确无法从其字形中看到神话表象了。不过,与“一”相互置换的“壹”字却保存着完整的神话表象。古文字学家们只确认二字间的通用及语义差别,但对其间的神话联系几乎忘却了。许慎《说文解字》释“一”的一段话很像是表述创世神话的主题:

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从“一”到“万物”的过程,也就是哲学上说的“一”与“多”的转化。许慎的这十六字真言中包含了中国哲学宇宙发生论的观念系统,它与神话传统密不可分。“一”在神话思维并不只是单纯的数目字,作为创世后万物有秩序存在的“多”之对立面,喻指创世之前的神秘状态。神话描述这种状态时常常使用各种异形而同质的象征意象,如混沌、鸡卵、元气、人体、葫芦等等。从象征性着眼,这类意象都与“一”相通,意指那种无差别的、未分化的、原始混一的浑融状态。创世过程的展开则表现为此种浑融体的分化,分化的第一步通常是所谓“元气剖判,乾坤始奠”;或天父地母从拥抱合一状态的分离;或宇宙之卵的一分为二:上壳为天,下壳为地;或葫芦瓜的中分两半;或混沌海怪肢体的分解离异,等等。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在演出老子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的创世活剧。

上一篇:经学与汉代语言文字学的发展 下一篇:简化字和汉字的理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