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原型与汉字(3)

2013-05-29 01:13
导读:了解到一的宇宙论语境,再来看壹字的原始表象,就可以心领神会了。《说文》释壹云:?,专壹也,从壶,吉声。从古字形上看,正像一有盖之壶的表象

了解到“一”的宇宙论语境,再来看“壹”字的原始表象,就可以心领神会了。《说文》释“壹”云:“?,专壹也,从壶,吉声。”从古字形上看,正像一有盖之壶的表象。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云:“《易·系辞传》:‘天地壹  ’。按:气凝聚也。亦双声连语。”这里说的“壹  ”又可写作“氤氲”或“絪縕”。丁福保《文选类诂》释为“元气也”,亦指创世前的未分化状态。而“壹”字取象之“壶”,则是葫芦剖判创世观的活化石。上古 “壶”“瓠”二字通用,瓠即葫芦。高鸿缙《中国字例》说“古代之壶则极类胡芦”,似乎天然生成的葫芦为人工造成的器皿提供了模型。由此看来,“壹”字取象实为葫芦,这正说明了“壹”与“一”的宇宙论意蕴源自葫芦剖判型创世神话。验证于至今流传在中国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说,葫芦作为原型意象仍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中国哲理所说的“一分为二”或“合二为一”均可在瓠瓜的剖瓢现象中获得形而下的具象原型。

从弗莱的原型批评观的形成过程看,有一个核心性的原性发挥了催化剂的作用,那就是弗雷泽等早期人类学家所揭示的神的死而复生。弗莱在其处女作《威严的均称》中详尽分析布莱克诗歌的意象系统,已经意识到文学想象受制于某种自然生命循环的基型,甚至进而把它视为“所有宗教和艺术的根本要旨”,那就是“从人的死亡或日和年的消逝中看到一种原生的衰亡形象,从人类和自然的生命新生中看到一种超越的复活的形象。”[(11)]在10年之后的《批评的解剖》中,弗莱把从此一基型中获得的启迪扩展建构为以春夏秋冬的生命循环为基础的原型叙述程式系统。笔者曾依据弗莱的叙述程式理论重构中国上古神话宇宙观的模式系统[(12)],在此拟就汉字中的此类原型表象与中国神话的发生再做探讨。

汉语中“神”这一概念的发生正得益于死而复生的原型。“神”字从示从申,申在《说文》里释为神,字形象征七月阴气自屈而申。从现已发现的甲骨文、金文材料判断,“申”字本作“?”或“?”,这种表象的原始蕴含似乎不是阴气的屈申,而是生命的运动不息,即生而死、死而复生的永恒循环。《周易》把大地母亲特有的生生不息的生育力命名为“坤”,这才是“神”概念产生的信仰根源吧。训诂学中,“申”字本来就有循环往复之义。《诗经·小雅·采菽》“福禄申之” 句毛传:“申,重也。”《尔雅·释诂》和《广韵》等均以重释申。生命的绵续秘诀就在于重复,其最常见的经验现象乃是大地一岁一枯荣的循环变易,初民理解为地母的周期性孕育。汉字中“地”从土从也,而“也”字是公认的女阴符号,可见“地”的概念和“坤”的概念都源于原始的地母崇拜。中国汉族关于“神”的观念显然植根于此。《论衡·论死篇》便这样解释说:“神者,伸也。申复无已,终而复始。”这和弗莱作为一切宗教和艺术观念核心的死而复生原型正相吻合。

值得关注的是,汉字中还有一系列与这个原型相关的表象,对它们的分析识别有助于神话文本的解读和文学与文化关系的重构。日与月,在神话思维中都是典型的死而复生之神,其周期性升落变化被理解为生命、死亡与再生的永续过程。屈原《天问》曾对月神的这种再生能力提出理性置疑:“月光何德,死则又育?”与月神相认同的嫦娥则被神话表现为窃食不死药的妻子。嫦娥又叫婵娟,这两个女性化的名字若去掉其女字旁,换上虫字旁,便可露出其各自的原型意象--娥与蝉。这两种动物都是以周期性改变形态为特征的。初民观察到从产卵、成蛹、化蛾(蝉)飞行,再到产卵的循环过程,视之为永生不死的象征。至于月中有蟾蜍的中国神话也当从此一原型获得解读。蟾蜍作为水陆西栖动物,它同陆空两栖的蝉、蛾一样,也有明显的周期变化:蝌蚪到蛙再到蝌蚪。难怪它也成了不死的象征呢?中国神话中最著名的女神叫女娲,又叫女娃或女蛙,相传她具有“一日七十化”的生命力,从原型的角度看,不正是生育力旺盛的蛙类图腾的人格化吗?

用原型批评眼光分析汉字中或显或隐的神话思维表象,可以对流传千古的神话文本做出新的理性认识,也可以通过汉字中保留的丰富的形象化材料的发掘整理,对原型模式理论做出修订和补充,以期构建世界性的文学人类学体系。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注:

(1)赫斯科维茨:《文化动力》(Cultural Dynamics),纽约,1964,第170页。

(2)Jung:“The Concepte of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TheCollected Works of C·G·Jung,Vol.9,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68,pp.42-43.

(3)Frye:Anatomy of Criticism,Princeton Univ.Press.1957,p.99.

(4)Frye:Anatomy of Criticism,p.102.

(5)成中英:《中国语言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中国思维偏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191-192页。

(6)唐兰:《古文字学导论》,齐鲁书社影印本,1981年,第73页。

(7)Frye:Anatomy of Criticism,p.354.

(8)参看赵元任(Yuen Ren Chao):Chinese as a Symbolic System,Papers of the CIC Far Eastern Language Institute,Vol.I V,Univ.of Michigan,1973.中译见《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选》,叶蜚声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9)参看拙作《爱神的东方家园》,《东方丛刊》1993年第4辑。

(10)参看拙著《探索非理性世界--原型批评的理论与方法》,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64页;《中国神话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四章。

(11)Frye:Fear ful Symmetry,Princeton Univ.Press,1969,p.217.

(12)拙作《探索非理性世界》,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46-165页。

上一篇:经学与汉代语言文字学的发展 下一篇:简化字和汉字的理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