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文学不但要求真实,而且还要求新鲜。语言的“陌生化”命题,就是为适应文学的新鲜感而提出来的。文学语言“陌生化”的思想早已有之。但作为学术观点正式提出来的,却是俄国的学者什克洛夫斯基。什克洛夫斯基在《艺术作为手法》这篇重要的论文中,把“陌生化”与“自动化”对立起来。他认为“自动化”的语言缺乏新鲜感。“自动化”的语言,由于我们反复使用,词语原有的新鲜感和表现力已耗损殆尽,已不可能引起我们的感觉。因此在“自动化”的语言里,“我们看不到事物,而是根据初步的特征识别事物。事物仿佛被包装起来从我们身边经过,我们根据它所占的位置知道它是存在的,不过我们只看到它的表面。在这样的感觉的影响下,事物首先在作为感觉方面减弱了,随后在再现方面也减弱了。”(12)这样,什克洛夫斯基就提倡“陌生化”的言语作为文学的手法。他说:
为了恢复对生活的感觉,为了感觉到事物,为了使石头成为石头,存在着一种名为艺术的东西。艺术的目的是提供作为视觉而不同作为识别的事物的感觉;艺术的手法就是使事物陌生化(又译奇特化———引者) 的手法,是使形式变得模糊、增加感觉的困难和时间的手法,因为艺术中的感觉行为本身就是目的,应该延长。(13)
根据我对什克洛夫斯基这一思想的理解,所谓“陌生化”语言,主要是指描写一个事物时,不用指称、识别的方法,而用一种非指称、非识别的仿佛是第一次见到这事物而不得不进行描写的方法。对此,什克洛夫斯基举了许多列夫·托尔斯泰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必须说明的是,陌生化言语手法是多种多样的,上述这种非指称性、非识别性的对事物原本形态的描写,只是陌生化最重要的一种。
注释
1《俄苏形式主义文论选》,77 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2罗兰·巴尔特: 《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 《美学文艺学方法论》下,535 页,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
3 卡西尔: 《人论》,198 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4、5 巴赫金: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 《巴赫金全集》,第4 卷,276 页,276 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6巴赫金: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 《巴赫金全集》,第4 卷,283 页,河北教育出版社。
7克林思·布鲁克斯: 《悖论语言》,见《“新批评”文集》319 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8索绪尔: 《普通语言学教程》,101 页,商务印书馆,1985。
9巴赫金: 《言语体裁问题》, 《巴赫金全集》,第4 卷,143 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10参见A ·P ·鲁利亚《神经语言学的主要问题》,见《国外语言学》,1983(2) 。
11 巴尔扎克: 《拜耳先生研究》, 《巴尔扎克论文选》,198~199 页,新文艺出版社,1958。
12、13 见《俄苏形式主义论选》,63 页,65 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