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后期湖南赈灾救灾研究(3)
2013-06-06 02:24
导读:2、电信事业的发展也带来了荒政的近代化。欲消息常通,断不可无电线 [170],早在光绪十六年(1890)湖南进行架设电报线路的第一次尝试,在湘人中引起
2、电信事业的发展也带来了荒政的近代化。“欲消息常通,断不可无电线 ”[170],早在光绪十六年(1890)湖南进行架设电报线路的第一次尝试,在湘人中引起一阵骚动。光绪二十三年(1897)一条连接湘鄂两省的电报线路建成,并在长沙设立电报局[171]。电报的使用,大大缩短了公文上传下达所耗费的时间。据光绪《钦定大清会典》对报灾时间的限定,“结报督抚扣除程限,统限四十五日内具题”,且“夏灾限于六月”,“秋灾限于九月”[172]。而“湖南、湖北两省,中隔重湖,文报往来遇有阻风,动淹旬日,平时已觉呼应不灵,设遇地方紧要事件,尤虞迟误,拟将荆州商局电线由沙市过江接造至湖南澧州,经长沙省城直抵湘潭,以通紧要信件”[173]。电线架设之后,不但湘鄂,而且湘省与京城两地的公文传送加快。宣统元年(1909)湖北水旱灾害严重,粮价陡涨,湖北粮食向来依赖湖南,恰恰这一年湖南产米区也遭灾,自顾不暇。就运米之事,湘鄂两地官文往来频繁,进行了多次交涉。五月二十二日,湖广总督陈夔龙致电湖南巡抚岑春蓂告知湘米入鄂最后期限:“鄂省平粜约购二三万石,湘赣皖三处分运,每处至多不致二万石,如此后雨不为患,尚可从少采购。[174]”次日,湖南巡抚向湖广总督覆电:“蒙公许为维持,自能仰体德意”,近接常德、澧州来电,“该府州各属连日大雨,河水暴涨,米价翔贵,澧州水势仅距堤尺许。……目下天晴水退,拟筹款招商购米平粜,以资救济。其余民垸溃决,应否量为抚恤,已饬各属赶紧查勘,禀候核办,并以奉闻。[175]”然而,湘米仍然不断运往湖北并转运各地。粮食缺乏,导致宣统二年(1910)三月初四湘省的饥民抢米风潮。事发第二天,湖南巡抚岑春蓂就两次电奏军机处。报告朝廷,说明事情的原由以及处理整个事情的过程。三月初六,军机处就接到电文,电文回复:“接该抚初五日两次电奏,痞棍滋事有放火烧毁房屋情事。实属不法。著该抚督同庄庚良切实开导,立即解散,勿稍延误。”湖南、北京两地电报往返只需1天[176]。可见,电讯事业的发展不但促进了湘鄂之间消息的通畅,而且也带来了湘省与北京之间官文往来的便利,为官赈的及时实施创造了条件。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3、运输方式的根本改变体现了赈务的近代化。以往“牲畜背资运行不过五百里”,“修铁道驾火车运行可至三千里”,如水路“有轮船可通则运行可至六万里”[177]。极大缩短了运输赈济物资所耗费的时间,“百里长途”只为“瞬息之劳”[178]。起初,湖南“深居内陆”,“风气未开”,人民“墨守旧章”,时人常“嗤湘人士为偏执”,而湘人“亦不顾焉”。当时某大员坐小轮回籍,“乡人皆有群起而攻之意”[179]。自岳州开埠,湖南风气渐开。铁路、轮船等近代交通工具带来的便利使墨守陈规的湘人眼界大开。谭嗣同倡议“多修铁路,多造浅水轮船”,“以便赈济”[180]。熊希龄上湖北巡抚说“大局岌岌,近复阴雨连绵,麦谷可虞,天时人事,益可想见。轮船早成一日,早收一日之益,此时并不敢望兴富强,只求血脉通,将来运粮……不致迟滞”。[181]在官、绅、民的共同努力下,湖南交通事业取得一定成就。据统计,从19世纪中后期到宣统三年(1911)止,湖南境内陆路铁路线有萍株、粤汉两条铁路,轮船总数达到13艘。其中载重量超过50吨的大轮,有两湖善后轮船局的“湘泰”轮112吨,开济轮船公司的“永清”轮100吨,“永吉”轮有67吨[182]。内河轮船的开通与陆上新铁路的修筑,不仅成为湖南迈向近代的一个起点,而且有利于赈务。宣统二年(1910)年湘省“因上年滨湖各省被灾”米价“入春以来市价涨至八千五、六百文一石。”“近自乱后,谷米愈形缺乏,善后办法,以广为采购,接济民食为第一义。”湘省巡抚杨文鼎得知河南“去岁收获中稔”,“派员赴豫买米十万石,车运汉口,由轮转湘”,又将“汉口所存在皖、赣采购之官米暂借一千石,即日派轮拖带来岳,交岳州魏守接收平粜,”“以救湘急”。[183]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近代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以及近代报纸、电信是传统荒政中不曾有的。这些先进工具及设备加快了灾情的传播,缩短了运输赈济物资的时间,增强了赈灾的时效 。
余论:荒政近代化的发韧
如前所述,学习西方影响到了传统荒政的各个方面,从而使得清代后期湖南的荒政事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湖南的荒政事业也开始了由传统走向近代的过程。减灾防灾环节中以熊希龄为代表的出洋人士采用先进疏浚工具这一主张的出现,以学习西方先进种植方法为主旨的农艺学堂的创办;赈灾过程中近代报刊、电信、交通工具的实际运用,都是在西方“科学和技术革命影响下”,社会“正在发生的转变过程”在荒政中的反映[184],即近代化在荒政中的体现。这一过程通过“学习、借用和移植先进国家成果,”[185]将西方先进科技、新闻媒体与交通工具运用于荒政,使其效果大大增强。特别是赈灾的时效性上,近代报纸、电报、轮船在赈灾中的实际运用,使“万里长途”仅为“瞬息之劳”,传统与近代之间,差别已如天壤。
随着“欧风美雨”的不断东渐,传统荒政的近代化趋向不断深化和发展。它必然以科学技术、近代新闻媒体、交通工具这些器物层面的近代化发展为起点,逐步转变为以制度、组织等非器物层面的变化、发展、完善为标志的近代化荒政。
注释:
[1][2][16][25][27]湖南自然灾害年表[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61.86-108. 86-99. 88. 97. 106.
[3][9][32][57][65][76][100]善化县志[M]. 清光绪三年刻本.卷之三十三祥异.卷之三十三祥异.卷之三十三祥异. 卷之三十三祥异.卷之三十三祥异. 卷三十三祥异.卷之九积储.
[4] 李文治著.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M].三联书店.1957.913.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5]乾隆•同治•民国溆浦县志(整理本)[M]卷三灾异.
[6][14][30][45][103][138][144] 古丈坪厅志[M]. 清光绪三十三年铅印本.卷十七灾祥. 卷十七灾祥. 卷十七灾祥.卷一事纪. 卷十七灾祥. 卷十七灾祥. 卷十七灾祥. [7][38][71][73][74]保靖志稿辑要[M].清同治八年刻本.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