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中国学生词汇习得的特殊性及研究的理论背景(2)

2013-07-27 01:07
导读:1.2 迁移研究的理论背景 1.2.1 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对迁移的研究 行为主义心理学对迁移的研究主要有桑代克(Thorndike)的共同因素说和贾德(Ju

1.2 迁移研究的理论背景
1.2.1 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对迁移的研究
行为主义心理学对迁移的研究主要有桑代克(Thorndike)的共同因素说和贾德(Judd)的概括迁移说。Thorndike 认为,当两种心理机能具有共同因素时,一种心理机能的变化将使另一种心理机能发生变化。共同因素越多,迁移的有效性就越大。Judd 则认为,先前学得的东西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来的学习中,是因为学习者在先前的学习中获得了一般的原理,而这种一般的原理可以部分地或全部地应用到后来的学习中。迁移的条件不是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而是一种广泛的概括。
认知心理学对迁移的看法很多。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产生迁移的原因并不是两种情景间存在着零星的相同要素,而是由于两者之间存在着相同的关系,迁移实际上是个关系换位的问题(施良方,1992)。认知-场心理学认为,学习迁移的发生是由于在各种情景中知觉的相似性,迁移采取的形式是在一种学习情景中发展的在其它情景中有用的意义、期望、概括、概念或者顿悟,这个过程就是换位(transposition)(Morris Bigge,1976)。
加涅(Gagne)的立场是折中主义的。他一方面承认行为的基本单位是刺激-反应联结,另一方面又探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心智活动。他认为,学习是累积性的,学习任何一种知识技能都是以已经习得的、从属于他们的知识技能为基础的。他将迁移分为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横向迁移是指一种扩大到一大批复杂程度大致相同的概括,纵向迁移是指在某种水平上学到的能力对学习另外更高的能力具有的作用。
布鲁纳(Bruner 1960)并不反对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理论,但他认为学生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而不是被动形成刺激——反应联结。刺激——反应理论只能解释儿童初级阶段的学习,而且这种理论只关心学习的结果,并不关心学习的过程。他认为,迁移有两种,一种叫做原理和态度的迁移,一种叫做技能的迁移。当人们学习某个事物时,他要把这一事物放在一定的编码系统中。所谓迁移就是已经习得的编码系统应用于要学习的新事物。正迁移是把适当的编码应用于新事物,负迁移就是把编码系统错误地应用于新事物。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奥苏贝尔等人认为,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必须涉及到迁移。不可能设想在这样的学习中,会有不受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任何情形。这种学习经验又必然因改变认知结构而导致新的迁移。这里所说的先前的经验被认为是累积获得的、依照一定的层次组织的、在组织上是同新的学习任务有机地联系着的原有知识体系。不能把它看作一组孤立的刺激——反应联结。新近的经验之所以被认为能影响当前的学习,并不是它同新学习课题的刺激——反应成分直接相互作用,而是由于它能改变认知结构的有关重要特征。他们指出,新旧学习任务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时间先后关系,而是下位关系、上位同化或者并列组合同化。只要存在原有认知结构影响新的认知功能,就存在迁移。
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认知心理学领域形成了三大迁移理论:认知结构的迁移理论、产生式迁移理论和元认知迁移理论。这些理论涉及到知识、技能及学习策略方面的迁移,是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知识和能力发展规律的抽象和概括,对词汇学习具有指导作用。关于这三大理论,我们将在下一章详细阐述。

1.2.2  二语言习得领域的迁移研究
受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在二语言习得领域出现了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等研究理论。首先提出或系统研究迁移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的是美国的Charles C.Fries 和Robert Lado。他们倡导对比分析,被称为“对比分析的语言学之父”。他们认为:学习本族语(又称母语、L1)与学习外语(又称目的语、L2)不同;学习语言是养成习惯,习惯自始至终存在于学习过程中,本族语的影响表现为旧语言习惯的影响,学习外语就要用新习惯去克服旧习惯;本族语言和本族文化的形式、意义和分布都会被迁移,而且它们构成了迁移的全部内容;当本族语与目的语的语言项目相同时,本族语的影响是有益的,学习就容易,当本族语与目的语的语言项目不同时,本族语的影响是有害的,学习就困难;外语学习中的困难可以通过对比分析解决;迁移的原理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同样适用于两种文化,文化迁移可能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除了Fries 和Lado 外,Uriel Weinreich(1953)主张本族语是学习外语的出发点。他区分了语音迁移、语素迁移和词汇迁移,并分别进行了研究。他不但注意语言结构的因素,还注意到了学习者因素。
从20世纪60年代起,Stokwell,Bowen和Martin等人对英语和西班牙语的语法结构进行对比,根据正迁移、负迁移的可能性,提出了著名的“外语学习难度级别”,把难度层级从最难到最易分成五级,完善了对比分析理论。
由于对比分析是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的理论基础上,只研究语言的表层结构,忽视了学习者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但研究错误表达也是它的长处,今天在中国这样的外语学习环境中,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随着对迁移的研究从行为主义立场转向认知主义立场,人们的注意力从对比表层结构转向探索那些作为表层结构基础的深层语言原则对中介语语法的形成具有什么作用,也就是研究中介语的语言能力(interlanguage competence)。对比分析研究出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变化:研究的内容从主要比较语言间的差异转向既注重比较差异也注重比较共性。人们注意到,学习(包括迁移)是个极其复杂的心理现象,很难用一种理论作出圆满的解释。行为主义和认知理论在解释学习问题时是互补的(高远,2002),但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研究很少。
后来Helmut Zobl(1980 a,1983),Roger Anderson(1983),Givon(1983),Rutherford(1983),Fuller和Gundel等对迁移在什么条件下对学习者的假设起制约作用进行了研究,得出相似的结论:迁移和语言的习得发展相互作用。
在迁移的共性研究方面,出现了两个主要派别。一个是以Joseph Greenberg为代表的类型学派,另一个是以Chomsky为代表的生成学派。类型学派依靠两个核心理论——标记理论和等级顺序理论研究第二语言习得。这些迁移理论从不同的方面触及到语言学习的本质,对语言教学与研究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也需要不断丰富与完善。

上一篇: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