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1931年荆江地区水灾及其特点和影响
民国时期,灾害频发,其频率之高,灾情之重都达到了历史上空前的程度。1931年的江淮流域特大水灾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水灾。
1931年入夏以后,气候异常,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长达3个月的淫雨天气,造成全国性的大水灾,受灾区域达16个省,其中江淮流域的湘、鄂、赣、浙、皖、苏、鲁、豫等8省灾情最重。 国民政府的财政顾问阿瑟•恩•杨格描写这次水灾:“据全国水灾赈济会报告,不仅超过中国苦难历史中任何一次水灾,而且也是世界中创纪录的大灾……受灾地域比英国全境还大”。[1]荆江地区水灾便是该年特大水灾的一个缩影。
荆江是长江中游的一段,因旧时楚地称荆州,故流经这里的长江得名荆江。荆江上起湖北省枝城下至湖南省城陵矶,全长423公里(裁弯前)。 按河型不同,以藕池口为界又分为上荆江和下荆江:上荆江为稳定的微弯型河段;下荆江为典型的蜿蜒型河段,素有“九曲回肠”之称。荆江流经湖北省宜昌市的枝城、枝江、松滋、公安、江陵、石首、监利及湖南省的华容、岳阳等县。荆江贯穿于江汉平原与洞庭湖平原之间,两湖平原沃野千里,水网交错,是长江流域最富饶的地区之一。“湖广熟,天下足”举世闻名,是一块宝地,但是这块宝地却最易遭受洪水的摧残。“万里长江,险在荆江”,荆江两岸地势南高北低,南岸地面较北岸地面平均高出5米,每到汛期,江水高出地面约5—14米,“帆轮楼顶驶,江水屋上流”,形势十分险峻,是长江流域最易发生水灾的地区。1931年荆江水灾以其百年罕见的酷烈灾情在中国灾荒史上写下了沉重的一笔。
(一) 灾情
1931年入夏后,长江流域淫雨连月,月平均降雨量为历年平均降雨量的两倍多,江水暴涨,荆江两岸溃浣甚多,受灾人数多达数百万。最严重的是北岸荆江大堤的溃决。7月1日洪水从荆江大堤的齐家堤口溃决,水头约6—7米,冲泄而入,在荆北区上下横流,荆北平原水深大多为3—6米,灾民有的家备小船逃命,有的用门板、木盆、水桶扎排逃生,有的爬到树上房上待救,荆北平原一片汪洋,淹死2.3万余人。[2]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二)水灾特点
1、水灾波及的范围广
该年水灾荆江地区的枝城、枝江、松滋、公安、江陵、石首、监利、华容、岳阳等县,无一幸免。可以说是荆江地区空前未有的的巨灾。为方便比较,列表如下:
1911—1931年荆江地区9县水灾统计表
年份 被灾县数 年份 被灾县数 年份 被灾县数
1912 1 1919 7 1926 6
1913 1 1920 5 1927 2
1914 2 1921 7 1928 1
1915 3 1922 3 1929 2
1916 3 1923 1 1930 0
1917 8 1924 7 1931 9
1918 5 1925 3
由表可知,1912—1931年这段时期,除了1930年没有发生水灾外,其他年份均有水灾发生。象1930年那样的“太平年”(仅指没有水灾而言)在民国史上实属罕见。1931年以前,水灾波及范围最广的年份是1917年,有8县受灾,但是1931年荆江地区9县全部受灾,水灾波及范围之广是民国历史上历年水灾都无法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