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四萧对文学功利观的继承与背离

2013-07-23 01:03
导读:语言文学论文毕业论文,四萧对文学功利观的继承与背离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四萧对文学功利观的继承与背离“四萧”雅爱诗章

四萧对文学功利观的继承与背离

“四萧”雅爱诗章,不仅创作了很多诗歌散文,而且还在一系列的书信中大量表露了自己的文学思想,在文学创作和理论创新上都取得了应予重视的成就。他们的理论观念比较零散,似无逻辑体系,可是其脉络分明,一以贯之。大致说来,和我国古代大多数文论家一样,这些观念主要涉及两个方面:文学的功利性及其美学特征。有趣的是,“四萧”对两者的认识始终贯串着继承与背离儒家诗教这种二重性。一方面,他们时不时抬出儒家“风教”和“文质彬彬”的基本原则来规范当时的文学创作,另一方面,他们又在很大程度上赋予“风教”和“文质彬彬”以新的质素,从而引领文坛新时风。本文正是从这一矛盾现象出发,全面探讨“四萧”的文学思想。
儒家的“入世”与务实精神,使得传统诗教论者认为,文学不仅对道德、情感具有感染和陶冶作用,而且还同社会政治和现实状况密切相关,因而,“风教”论便成为儒家文论的一大特色。它主张文学应宣扬儒家的伦理道德,维护伦理秩序,具有经世致用、劝美惩恶的社会政治价值。客观地说,这种理论确有其积极意义,它强调文学要言之有物,要表现社会、人生理想,以达到维持社会稳定与教化人伦的目的,这在中国文艺思想发展历程中当属优秀传统。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这个传统两千多年来从未消歇过。
作为一国之主和王室贵胄,“四萧”必然首先要从治国安邦出发,继续申倡文学的社会功用。因此,他们的文章、著述不可避免地都留下了“风教”论的痕迹。
萧衍的文治武功冠绝一时,年轻时就已跻身“竟陵八友”之列,即位后,又经常召集文人吟诗作赋,使有梁一代吟咏诗文蔚然成风,直接促进了梁代文坛的兴盛。值得注意的是,萧衍吸收乐府民歌的营养进行创作,他的拟乐府诗几占其现存80余首诗歌的一半,且几乎全为言情之作,如郑振铎先生所说,萧衍的诗“以新乐府辞为最娇艳可爱”[3]。而且在七言诗体的开拓方面,他堪为自曹丕以后的数百年间创作成绩突出、影响最大的第一人。可以说,在中国诗歌发展史这一领域,他的确作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贡献。但与三个儿子的文学活动相比,萧衍归入政治家的行列可能更为切合其一生的主要活动和主要业绩。他爱好文学,却很少在言论中直白地表露自己的文学思想,其崇儒倾向和文学主张大多体现在他的治国方略中。对于文学的社会功用,萧衍没有作明确阐述,但他通过文化政策来弘扬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以达到教化民众的目的却是毋庸置疑的。首先,他嘉奖孝子,褒赞孝行,肯定儒家长幼尊卑伦理秩序的合理性。甄恬、沈崇傃“孝行殊异”,名振邦壤,萧衍颁布诏书,旌表二人,认为推行此风,可以“敦风厉俗”,有益风教。而他自己,则洋洋洒洒地作了长篇大论《孝思赋》,以现身说法宣扬儒家孝道。其次,他继承儒家的礼乐传统,认为声音之道与政相通,礼坏乐缺,可导致国异家殊。他诏敕臣下整理古乐,修订五礼,以期移风易俗、“明贵辨贱”,扫荡前朝浇风,巩固现有政权。因此,萧衍尽管没有正面强调文学要具有教化美刺作用,但他对儒家伦理、礼乐的揄扬暗合了“风教”的基本精神,尤其是他对萧纲等人倡导“新变”的强烈反对更直接证明了他对“风教”论的崇奉。因此,可以说,萧氏四父子中,他无疑是力倡儒家“风教”论而不渝的。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相比之下,他的三个儿子除萧统仍沿儒家道路持正不偏而外,萧纲、萧绎兄弟却都是“新变”的倡导者,新风的推动者,是文学观念和文学实践的积极革新者。
先看萧统。萧统对“风教”的论述相对丰富,态度也较真诚:
“诗者,盖志之所之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关雎麟趾,正始之道著;桑间濮上,亡国之音表。故风雅之道,粲然可观。……若夫姬公之籍,孔父之书,与日月俱悬,鬼神争奥,孝敬之准式,人伦之师友”。           (《文选序》)
“每钻阅六经,泛滥百氏;研寻物理,顾略清言。既以自慰,切以自警。”                                     
(《与何胤书》)
“静然终日,披古为事,况观六籍,杂玩文史。见孝友忠贞之迹,睹治乱骄奢之事,足以自慰,足以自言。人师益友,森然在目;嘉言诚至,无俟旁求。”
(《答晋安王书》)
“白璧微瑕,惟在《闲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讽一者,卒无讽谏,何足摇其笔端?惜哉!亡是可也。……尝谓有能观渊明之文者,驰竞之情驱,鄙吝之意怯,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                       (《陶渊明集序》)
 从上述所论来看,萧统显然持儒家“风教”论观点。在《文选序》中,他基本上同先秦两汉儒家诗教论者一样,主要从政教立场出发评价《诗经》、屈原及汉赋。论《诗经》,他突出《关雎》、《桑间》等篇的美刺作用;论屈原,他赞美其“含忠履洁”、“臣进逆耳”的政治品格;论汉赋,他标举扬雄《长杨》、《羽猎》“戒畋游”的规劝寓意。萧统之所以特别留意作品中的“孝友忠贞之迹”、“治乱骄奢之事”,其目的就是要倡扬政教风化,发挥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另外,《文选》的选文也体现了萧统对风教内容的重视。他选录的大赋如《甘泉赋》、《子虚赋》等往往曲终奏雅,篇末常寓规劝帝王注意节俭、修明政治的讽喻之意;诗歌如束皙《补亡诗》、韦孟《讽谏诗》、潘岳《关中诗》等等,在内容上也都是表现忠君孝亲的政治观念;而所选史论中的《过秦论》、《六代论》、《辨亡论》等,又都与王朝命运休戚相关。由此看来,萧统是比较注意作品的政治教化内容的,不仅在理论上强调儒家的风教论,而且还在文学活动中不遗余力地加以实践。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萧纲也念念不忘“风教”传统:“《诗》以言志,政教之基。故能使天地咸亨,人伦敦序。”[4]《中庸》是“天经地义之宗,出忠入孝之道,实立教之关键,德行之指归。”[5]《昭明太子集序》还有:“文籍生,书契作,咏歌起,赋颂兴,成孝敬于人伦,移风俗于王政,道绵乎八极,理浃乎九垓,赞动神明,雍熙钟石,此之谓人文。”
上一篇:学习迁移理论在英语词汇习得研究中的应用 下一篇:存在作为艺术的本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