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语课堂教师英汉语码转换现象(2)
2013-09-03 01:04
导读:在以上的例子中,教师用比较supplant 和supersede 两个词语差异时,中间插入了一句,于是发生了英汉语码转换现象。按照上文的阐述,它既是句间语码转换
在以上的例子中,教师用比较supplant 和supersede 两个词语差异时,中间插入了一句,于是发生了英汉语码转换现象。按照上文的阐述,它既是句间语码转换,又是同义语码转换,是对前一句英语意思的汉语解释。前一句英语因结构复杂而使其表达的信息难于理解,不仅有分词结构作定语,而且有词语suggest要求用动名词作宾语等语法难点,还有take the place of, view…as 等词组;此外,unjustified, gradual 也属于偏难词汇。以上语言难点的同时出现,造成了学生的理解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语码转换的使用就起到了解释强调的作用,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容易地加工输入的语言信息,进一步加深对目标语的理解,而且有助于教师更顺利地实施教学计划。
2.2 准确传递信息的功能
美国语言学家Robert Lado在其名著《跨语言学》中指出,人们倾向于将母语的语言形式及其意义、语言形式的分布及其意义,以及与母语相联系的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的学习中去。他还指出,“两种语言的差异是学习者的最大障碍”(Lado 1957:2)。如果教师在进行时,适时适度地使用语码转换,就可以准确地传递信息,弥补英汉语言差异,减轻语言差异对学习者造成的负担,有效地避免语言的负迁移。
例如,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英汉标识语的语言特点,教师可以举例说,Wet paint,油漆未干;No entry,不准入内;This day only, 当日有效。通过教师的英汉语码转换,学生们准确理解了英语偏爱用名词而汉语偏爱用动词的倾向。在不能用英语完全准确地表达汉语中的某一个概念或独有的特点的情况下,教师常常会采用语码转换的策略。这样做不仅可以降低用英语表达时信息的不确定性,而且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话语的意义,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2.3 拉近师生距离的功能
“由于语言和语码总是和一定的地点、群体、活动或功能相联系,因而语码转换就成为说话人和听话人在互动过程中生成他们的社交世界的意义的资源之一,可以用来表明情感和亲和。”(Verschueren 1999:119) 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除了信息性地使用语码转换外,教师还常常情感性地使用语码转换。例如,当鼓励学生要刻苦学习时,教师会说,No pains, not gains, In Chinese, we also know 书山有路勤为径;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会说,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
从以上两个例子我们发现,教师使用语码转换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增进师生情感,帮助学生摆脱困境走向成功。语码转换的使用可以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教师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成功地组织教学活动,而且有利于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加快语言学习的进程。
2.4调节课堂气氛的功能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主要场所,既是学生获得可理解的目标语输入的重要地方,也是学生进行语言产出性技能培养的重要地方。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语言障碍几乎始终存在于教与学之间。假如教师在课上自始至终用目标语传授知识,即使学生能全部接受,有时也难免会因过度紧张而感到疲劳,因长时间使用一种语言而感到单调。过度紧张的气氛也不利于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会借助于英汉语码转换来活跃课堂气氛。
例如,教师用英语表述某事的重要性时,突然插入了“那是相当重要”这句汉语,并且还惟妙惟肖地模仿明星的语气,就会立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愉悦感,使学生感到情趣盎然,他们就会饶有兴致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语码转换在课堂教学中的适时适度使用,不仅能减轻学生语言学习的焦虑感和疲劳感,而且还能创造出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有效地促进英语教学的顺利进行。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3 结束语 Fishman指出,双语者对所讲的某种语言的选择,是由参与者、情景和话题等外在因素所决定的(Fishman 1965)。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使用英汉语码转换,也是综合考虑了课堂教学的特殊性所作出的语言选择。当欲表达降低语言的输入难度、弥补英汉语言差异、改变师生距离和吸引学生注意力等意愿时,教师往往借助语码转换,实现一定的教学功能。适时适度地使用语码转换,可以准确传递信息,增进师生关系,调节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英语教学的顺利进行。
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使用英汉语码转换,必须坚持目标语(英语)优先的原则,保证学生有最大量的目标语输入,母语(汉语)的使用起补充的作用,要适时适度。如果教师选择使用母语作为教学手段,学生就失去了目标语的输入机会。过分地依赖母语,就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目标语的动机。如果教师过多地使用母语来表达有意义的信息,学生就不会有深入理解目标语的迫切需求。
参考文献
Castellotti, V. and Moore, D. Alterner pour apprendre, alterner pour enseigner, de nouveaux enjeux pour la classe de langue [J]. Etudes de Linguistique Appliquee, 1997 (108).
Fishman, J. A. Who Speaks WhatLanguage to Whom and When? [J]. La Linguistique, 1965 (2).
Giles, H. and Smith, P. Accommodation Theory: Optimal Levels of Convergence [A] . In H. Files and R. St. Clair (eds.). 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C].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79.
Krashen, S. 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 [M]. London: Longman, 1985.
Lado, R. 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 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Teachers [M]. Michiga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57.
Poplack, S. Contrasting Patterns ofCodeswitching in Two Communities[A]. In M. Heller(ed.). Code-swit-ching: Anthropological and Sociolinguistic Perspectives [C].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1988.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Verschueren, Jef.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