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2)
2013-09-10 01:12
导读:从文体的角度看,科技文体、商业文体、政论文体、日常文体和文体构成一个文体的连续统(continuum)。在这个连续统中,译者的主体性呈现出逐渐增强的态势
从文体的角度看,科技文体、商业文体、政论文体、日常文体和文体构成一个文体的连续统(continuum)。在这个连续统中,译者的主体性呈现出逐渐增强的态势。由于科技文体的意义最为确定,因而译者的主体性最弱。例如,很多科技术语都是由拉丁语的词根构成的。创造这些术语的目的就在于避免歧义,最大限度地保证科技文体意义的确定性。而在文学文体中,意义的确定性最低,因此译者的主体性最强。例如,受后现代思潮影响产生的意识流小说在创作和理解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译者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作用,而不用过多地受到原作的限制。总之,译者的主体性“游走”于不同文体之间,“程度”的不同成为区别不同文体的标志。
4 诠释 对于意义的不确定性和译者的主体性问题,我们须要有客观的认识。因为“蒯因并不是热衷于研究语言的理论,而是为了通过对语言的哲学理解,论述科学体系中的本体论的相对性”(姚介厚 1996:26)。尽管如此,他的上述观点对语言哲学和翻译的发展与研究仍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由世界、语言和人组成的系统中,语言发挥着中介作用。正是凭借语言的帮助,人才同世界建立起联系。(刘辉 2009: 26)不同语言间的翻译活动既体现着人和语言之间的互动,又反映出人与世界以及世界同语言之间的复杂关联。意义的不确定性是世界的多样性在语言中的反映。而译者的主体性则是人对世界和语言能动性的体现。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回应着语言哲学的核心问题——人和人的世界。如同普罗泰格拉所说,“人是万物的尺度”,因此译者应当是“翻译的尺度”。因为任何文本在接受读者的评价与审视之前,必然要经过译者的“衡量”。在衡量的过程中,译者一方面须要在纷繁变化的世界中寻找同源语(source language)相一致的表达,另一方面也必须融入目的语(target language)的特征和非语言因素等内容。这个过程同样构成了一个“世界、语言、人”的三元体系。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翻译活动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同时,这也是蒯因意义不确定性和译者主体性观点的深刻之处。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蒯因上述观点的局限性。如陈波指出,意义不确定性反应出蒯因持有的是“一种同质语言观, 认为语言应该是一种整齐划一的系统, 其中的语形和语义是严格确定的, 不允许任何含糊和歧义”(陈波 1996: 34)。实际上,语言不存在普遍的本质,“只有在不同的具体语言游戏中,我们才能够描述或者显现它的某些相似性”(严明 2009: 101)。语言类型的多样性以及不同语言之间的家族相似性表明,蒯因的语言观不具有普适性,只能适用于有限的范围。此外,他所假设的“原始翻译”是一种非常极端的翻译行为,对它的论证只能在假设的基础上进行。因此,这种翻译的解释力和性非常有限,不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5 结束语 翻译是“宇宙进化过程中所产生的最为复杂的现象”(Richards 1953: 250)。通过梳理与反思蒯因的相关观点,我们可以看出:译者作为一个特殊的语言使用者,“语言是人,人是语言”(李洪儒 2007:11)的论断在他的身上得到充分的体现。其实,“翻译就是译者与原文作者之间的对话,就是以语篇为中介的一种意义呈现和解释行为”(李明清 2009:13)。对这种意义解释行为的反思,有助于我们深化对语言的认识,进一步展现“人通过对语言的使用来认识世界”的具体样态(谢群 2009: 25)。蒯因的上述观点是对语言的一种反思,是在根本意义上对翻译和语言哲学的思索。当然,本文只是砖瓦一块,唯愿能够引得碧玉。
参考文献
陈 波. 蒯因的语言哲学[J]. 北京科学, 1996(4).
李洪儒. 意见命题意向谓词与命题的搭配——语言哲学系列探索之六[J]. 学刊, 2007(4).
李明清. 释义理论的语言哲学诠释[J].
外语学刊, 2009(5).
刘 辉. 索绪尔与后期维特根斯坦:继承与超越——后期维特根斯坦语言系列研究之一[J]. 外语学刊, 2009(3).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刘宓庆. 翻译与语言哲学[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施太格缪勒. 当代哲学主流(下卷)[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2.
谢 群. 语言批判: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的基点——前期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系列研究之一[J]. 外语学刊, 2009(5).
严 明. 话语分析的基础:话语共同体[J]. 外语学刊, 2009(4).
姚介厚. 当代美国哲学[M]. 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 1996.
叶 苗. 关联论视角下的资料变译策略[J]. 上海翻译, 2009(3).
Ayer, A. J. Philosoph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M].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82.
Kirk, R. Translation Determined[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Quine, W. Word and Object[M].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1960.
Richards, I. Towards a Theory of Translation[A]. in Arthur F. Wright ed. Studies in Chinese Thought[C].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