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试论中学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学习(2)

2013-09-21 01:57
导读:四、语域的学习 1. 交际常用问候语在中西中的差别 问候语是人们在交际中首先要使用的一类语言,人们首次相识或熟人相见总要打招呼,而如何正确使用

  
  四、语域的学习
  
  1. 交际常用问候语在中西中的差别
  问候语是人们在交际中首先要使用的一类语言,人们首次相识或熟人相见总要打招呼,而如何正确使用问候语及其答语,使交际活动顺利进行呢?现以“吃”为例来说明英汉文化的差异。饱尝饥饿之苦的旧中国人民,填饱肚子是几代人的梦想,因而有了“民以食为天”的俗语,也许正因如此才出现了“吃过饭了吗?”的问候语。然而,国家人士听到“Have you had your meal?”这一问候语时,会迷惑不解,会想这是要请我吃饭还是要跟我约会?听多了就会厌烦,难道我没钱吃饭?因为在他们国家,上面的问候语是请人吃饭或男人邀请女人约会的开场白。自古以来就有相互关心这一优良传统的中国人对“你去哪儿?”的问候已是司空见惯,可是对强调个体本位的英美国家人士而言,若问他“Where are you going?”那无异于无故被警察盘问。因此,在教材中出现问候这一交际项目时,教师可以通过英汉文化对比,解释说明问候语及其答语在不同场合的使用,以免在与英美国家人士打交道时出差错。当然,每个都有各自的文化特点,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并非是一种优劣对比,而是通过比较使学生增强对交际文化的敏感性,同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灿烂地文化遗产,并吸收国外某些好的、适合国情的东西,尊重。
  2. 交际常用称呼语、称赞语在中西语言中的差别

  其实学生称陈老师为“Teacher Chen”,称张叔叔为“Uncle Zhang”是不符合英语习惯的。在英语里 teacher 是职业(occupation),不是称呼;uncle和aunt是亲戚的称呼,对非亲戚关系的年长者不称呼uncle和aunt。正如中不称呼“李工人”、“赵农民”一样,这类英语在交际中应尽量避免。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在对待赞赏方面中西反应也不相同,西方人直率,而中国人谦逊。曾听说外国人称赞中国朋友,“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这位朋友很谦逊,忙说“No,I think my English is very poor.”这样导致交际中断,正确回答当然是,“Thank you very much.”
  3. 商务交际和礼节在中国语言中的差别
  中国人热情、好客的礼貌行为有时会被西方人误解为咄咄逼人,侵犯个人主权的无礼之举。如在中国人的宴席上,主人总是频频举杯为客人敬酒,多次代客人夹菜以显示对客人的热情;而在西方的宴席上,主人从来不对客人劝酒,全凭客人随意享用,否则就有强人所难之嫌。西方人在待客时遵循的是“主随客变”的原则,待客时违背了这一原则就会引起文化冲突。
  在接受礼品时,西方人总是爽快收下,并当着送礼人的面打开礼品盒,对礼品大加赞赏并对送礼人表示感谢;中国人收礼时,总是推却再三,先说不要,再说几句客套话,最后才能勉强收下,但从不当着送礼人打开礼品盒。不了解东西方人送礼品习惯的差异及其他礼貌原则,西方人会认为中国人虚情假意,中国人会认为西方人贪婪、小气,从而产生误会。
  4. 语言禁忌在中西语言中的差别
  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告诉学生哪些是英语中的禁忌语,以便尊重他人的隐私。在中国,人们常以“高寿”、“高龄”来询问年长者的年龄,若以“芳龄”开路,甚至连女性的年龄也照问不误;而在英美国家中,“How old are you?”这样的问语就侵犯了她们的隐私权,因为英美人士不喜欢别人询问年龄,女性对自己的年龄更是忌讳很深。中国人经常当面问别人结婚与否,甚至各类表格中均有“婚否”一栏;然而,英美人士,尤其是女性,决不愿意别人探听她的婚姻状况。教师还可以告诉学生英美人的最大忌讳是个人收入与支出,同样,他们的体重、宗教信仰、详细地址、倾向等都是他们不愿意谈及的内容。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五、非语言交际的中西文化差异
  
  人们在语言交际的同时,还伴随着非语言交际,两者共同形成交际的完整过程。正如David Abercrombie 所说:“我们用发音器官说话,我们用整个身体交谈。”非语言交际行为同语言一样能交流信息,传递思想,表达感情或态度以及标示交际者的关系、社会地位等。从某种意义上说,非语音交际行为和手段有时比语言交际行为所起的作用更大,特别是在语言交际发生障碍时其代替、维持甚至挽救交际的作用更是不可低估;而且非语言交际更能反映一个人的真实态度、活动和价值观念。
  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在非语言交际方面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例如,SEFC Book 2A Lesson 10 Body Language 一课就专门讲解不同国家、地区、民族人们的“身体语言”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归纳和对比文中所提到Body Language 以外,如果条件许可的话,还可以补充其他一些非语言交际行为,诸如,沉默(Silence)、非语言声音(Nonverbal sound)、客体语(Object language)、语(Environmental language)等;或者举办这方面的专题讲座;或者鼓励学生直接与外籍人士交流和沟通。
  教师可以编辑一些有关非语言交际方面的判断题或问答题,以使学生对非语言交际在不同文化中的意义有更细致的了解,比如,拍别人的脑袋在中国和西方各代表什么意义?表达“我吃饱了”,在中国和英美各用什么动作表示?点头是否都表示“肯定”,摇头是否都表示“否定”等等。
  总之,文化的融入及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应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尤其应当把文化背景知识渗透到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大学排名


  1. 王振亚. 以跨文化为目的的教学 [J]. 外语界,1998.
  2. 龚亚夫. 正确理解交际教学思想 [A]. 中国基础网.
  3. 许时升. 全国外语试验学校建设中所遇到问题与对策 [J]. 中小学英语教学,2005.

上一篇:探析大学英语教育中的文化教育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