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谈语文学科的思维教育 隋丽娜 东港市长山镇
[摘 要]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一个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在质问难、讨论争辩中达到“蓦然回首,恍然大悟”的效果。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概括世界的一切……”,同时想象力也是创造思维最重要的东西,它是一种酶,能够活化知识。在语文教学中可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可对课文情节进行补描,可对故事结尾进行推理,也可对文章细节进行拓展等,让学生据图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想象,让学生在思维的天空中尽情翱翔。
[关键词]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方法;求异求实;质疑问难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 21 世纪教育的主要目标,也是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时代赋予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使命。我们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点燃他们创造思维的火花。 那么,怎样才能让课堂教学焕发活力,让学生在创新中学习,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呢? 一、教育观念更新,培养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育只重视知识教育,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一味追求高分、满堂灌,强制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迫使学生走上“死读书,读死书”的死胡同,在很大程度上把学生的创造性束缚起来和压制下去。 21 世纪我们国家要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其他的因素很多,但最重要的就是国民素质的提高。谁的素质高,谁就能立于不败之地,而将来能够成才的不一定是 99 分、 100 分的学生,而是综合能力很强、思维敏捷的学生。这就迫切要求我们转变观念,不仅要传授知识,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不仅知道是什么,而且知道为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怎么做。一切要从学生的学出发,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当学习的教练,做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实践和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的指导员。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1、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在语文教学中,尊重学生读解课文的自主性,也就意味着把握了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契机。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学习者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的自主活动成为教学活动的基础。认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表明,人脑对外部信息并非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建构。选入语文课本的是一篇篇纷繁复杂,展现五光十色的现实世界和作者内心世界的文章。学生在学习每篇课文时,都可以根据其知识和经验多角度地主动地读解课文,得出不同的结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让学生感到老师和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地位是平等的,是合作的“伙伴”,让学生可以自由读书,自由思考,自由发言,同时把教师的讲和问压缩到最低的程度,使学生有属于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有进行创新活动的时间,这样就能有效地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2、积极引导学生大胆想象
想象是创新的源泉,没有想象,便没有创新。每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无不借助课文,引导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思维遨游宇宙,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青少年形象思维比较发达,又特别喜欢想象,他们对课文的读解,从课文语句的理解到全文思想,形象和意境的把握,都需要借助想象的创造功能来完成。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就应尽量避免学生完全受课文制约,不能被动地接受一些东西,而应努力引导学生带着被课文所唤起的全部激情和想象、理智及思考,以学生鲜明的个性色彩和主动精神去积极发现一些东西,甚至是一些隐藏在课文深处,连作者自己也未曾认识到的东西;引导学生通过大胆的想象,来补充课文情节上的空白,意念上的省略,或改组课文的内容,延续课文的情节,或对课文的某些观念进行提炼升华,从课文中引出新的见解等。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就能借助于想象的创造神力,生动地再现、灵活地填补、大胆地延伸课文内容,在头脑中展现出一幅幅崭新的现实画卷,从而使学生步入神思自由的创新境界,得到了创新训练,培养了创新能力。
2 、主动质疑问难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一个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在质问难、讨论争辩中达到“蓦然回首,恍然大悟”的效果。因此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首先要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每学一篇课文,我都要引导学生课前自学,在预习时就要求他们提出问题,并在讲读过程中不断启发和鼓励学生质疑的兴趣。调动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并鼓励学生带着疑问自己去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积极思维、提高阅读能力的一种好手段。例如在教学《伟大的友谊》这一课时,一学生质疑:“既然马克思主义是恩格斯和马克思共同创造的,为什么只讲马克思主义,而不称马克思-恩格斯主义呢?”针对该生提的问题,我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指导学生抓住课题《伟大的友谊》这一中心,归纳形成这样一组辩论题:“马克思主义署上恩格斯的名字更能体现伟大的友谊”和“马克思主义不署上恩格斯的名字更能体现伟大的友谊”,引导全班学生进行讨论,我肯定了他们在辩论过程中得出的结论:伟大的友谊是建立在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奋斗目标基础上的。这样既保护了学生大胆表达看法的积极性,又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了阅读文章的分析能力。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还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指点发问途径、教给发问方法,指导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决,使学生善于提问、勇于质疑和敢于创新。通常可引导学生分析课题提出问题,可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中心词语提出问题,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重点句段提出问题,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类型特点和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
3 、大胆想象。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概括世界的一切……”,同时想象力也是创造思维最重要的东西,它是一种酶,能够活化知识。在语文教学中可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可对课文情节进行补描,可对故事结尾进行推理,也可对文章细节进行拓展等,让学生据图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想象,让学生在思维的天空中尽情翱翔。如教《小摄影师》一课,课本结尾言犹未尽,可让学生继续推理想象,启发学生:从高尔基的语言、动作中展开想象,小男孩还会再来吗?为什么?针对这样的问题,学生兴趣盎然,思维也就活跃了,他们可以联系上下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看法的依据。有的说:“小男孩再来的可能性很大,理由是小男孩给高尔基照相的愿望是那么的强烈,这一强烈的愿望促使他必须还会再来。”有的说:“高尔基如此热情地接待他,配合他,他相信自己再来,仍然会受到高尔基的热情接待。”
三、改革教学评价,培养创新精神 传统的教学评价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如在某一学生答对问题时,就要求所有的学生用掌声对其表示鼓励,这样很容易将学生的看法统一到老师的认识上,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认为好的,并不代表所有学生都认为好,要积极培养求异思维,倡导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使学生能相互启发帮助,实现共同进步。因此,可以向每个学生能相互启发帮助,实现共同进步。
1、突破模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