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受话人或读者对语篇的理解同时涉及对不同语义的理解,至少包含对四种不同层次语义的理解(韩晓玲,2002):1)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 ; 2)命题意义(propositional mean-ing);3)语境意义(contextual meaning);4)语用意义(pragmaticmeaning )。笔者认为,对于概念意义与命题意义两个层次语义的理解属于言语行为理论中言内行为理论研究,言外行为与言后行为离不开语境意义和语用意义。为了避免语篇歧义的产生,Halliday & Hasan (1985 : 36)认为人们每天都在进行从情景到语篇和从语篇到情景的推理。他们(1985:56)还指出,在语篇的生成过程中,说话人应当考虑下列5种因素:
I)哪些成分必须出现;.
2)哪些成分可能出现;
3)它们必须在什么位置出现;
4)它们可能在什么位置出现;
5)它们可能出现的频率。
4.语篇歧义的成因
4.1语境意义缺省产生语篇歧义
语境意义和言外行为理论表明语境的构成涉及面广,任何语境因素的缺损都可能对语境的功能产生影响,导致语篇歧义的产生。
4.1.1上下文语境意义缺省产生语篇歧义
言外行为的实现有赖于上下文的完整性,尤其是当语篇中的施事一受事同体的句子,如果脱离了上下文,言外行为则产生语篇歧义。学家吕叔湘先生在《歧义类例》里讲了一个笑话:
(8)某游行节日前夕,一位负责筹备的女同志宣布:“今年游行,女同志一律不准穿裤子!”
吕叔湘先生解释说:这句话的语篇歧义不在说出来的部分,而在没有说出来的部分。从言内行为来讲,这句话没有任何字面意义或语法意义的错误。只因语境意义缺损,没有把该说出来的部分说出来,即应当将“只准穿裙子”等语义补充完整。因为语义缺省,造成语篇歧义,定会引起听众的哄堂大笑。
(9)连杨院长都不知道。
(10) He beat that woman with a book.
显然,例(9)的语篇歧义在于歧义句的两种理解:1)不知道有杨院长这样一个人存在;z)杨院长还不清楚某人或某情况。如果要完整地实现例(9)的言外行为则只需对上下文稍加补充:如果加上“她曾给你们班授过课呢!”,则可以理解为第一种语义;如果加上“全院学生逃课了!”则可以理解为第二种语义。而例(10)的语篇歧义在于对该句短语“with a book”施事者的两种理解:是他用书打女人呢还是他打手里拿书的女人?类似歧义,只有补全上下文,语篇歧义才能消除,实现言外行为。
4.1.2背景语境意义缺省产生语篇歧义
说话人与受话人、交际双方所涉及的事情或人物都包含一定的背景,如共享知识(shared knowledge)、思维习惯、、风土人情、常识、事物的现状等在语篇内,说话人常在已知背景语境的的制约下表达自己的思想,受话人如果仅知道话语的字面意义,那除了能实现言内行为外,言外行为与言后行为就根本无法进行。曾有一台综艺小品节目《卖书》,外国留学生同个体书贩子的对话如下:
(1I)留学生:你有《》吗?
书贩子:有,那是我爸爸。
留学生:有《孙子》吗?
书贩子:那是我儿子的儿子,还没生呢。
留学生:有《》吗?
书贩子:有哇,你问这干嘛?我家住在李家庄。咱北方叫庄子,南方叫村子,那云南边疆,叫寨子。
留学生:你真有学问!
书贩子:哪里哪里。买点什么书?
留学生:不买啦,Good-bye!
(项成东,2004:48)
书贩子与留学生之间的文化知识语境明显形成了语境差异,整篇交流歧义不断,尤其是说话人(留学生)的“你真有学问’,竟使受话人仅听懂字面,意义而未能领悟其言外之音,仅完成了言语行为理论中的言内行为,导致交流失败。
4.2语义“空位现象”产生语篇歧义
语篇中各句子的内涵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本身存在“空位”现象,在话语行为中容易让人产生其它的联想意义(asso-ciative meaning)。某高校教学楼门口曾悬挂一招牌:
(12)穿拖鞋者不得进人教学楼。
从该标示语的言内行为来看,其意思是指穿拖鞋的任何人都不允许走进教学楼。然而该句子的内涵意义隐含语篇歧义:不穿拖鞋者方可人内。所以,一天当一位衣着时尚的女孩穿着拖鞋正欲人楼被值班人员制止时,该女生看着招牌,不慌不忙提起自己的拖鞋,光着脚丫径自走人教学楼,并笑着留话说:“我没穿拖鞋可以进楼了吧!”显而易见.这条公共标示语并未有效实现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后来,该校模仿酒店,院的公共标示语—衣冠不整者不得人内。这样修改后,标示语中的“空位”语义便被清除了。
此外,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说话人常常有意利用修辞手法、推理、认知图式、读者和受话者的等方面来引起语篇歧义,其成因在于说话人的“有意歧义”,在此不一一阐释。
5.结语
笔者旨在通过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的不同层面来分析语境与语篇的关系、语篇歧义产生的成因。Austin等人的言语行为理论不但可以用来关注分析语言现象,而且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利用语言之外的经验现象,使人在生活、工作、学习中减少无意语篇歧义,增进对语言本质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