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孙致礼先生认为.处理中的差异性问题,基本策略有两种:一是“融化”,一是“活现”。这两种策略也就是对待文化翻译的归化和异化.以目的语文化所固有的形象去替代原文中的文化形象,结果使原文的文化意象发生了顺应改变.以目的语形象替代源语文化形象的目的在于使译文适应目的语读者.顺应译语文化而被接受,这种替代和调整的翻译策略称之为归化(domesticaiton)。将源语的文化意象或形式移植到目的语文本中.其结果将使译语的文化由于进入了外来文化因素而产生某种变异.这种变异称之为异化(foreigraza.tion).异化的目的在于使目的语读者尽可能多地接触到与母语不同的源语文本中的异域文化意象和相对陌生的表现形式。两种翻译策略各有其利弊。先说不利的一面。如英者Hawks翻译《红楼梦》时把“阿弥陀佛”译成“Godblessmysoul!”,这也是译者移情于译语读者采取了归化的翻译策略,这样造成的弊端是用基督教文化代替了中国的佛教文化.很可能让西方的普通读者认为中国人也信奉上帝.这样的做法“以假象.假信息蒙骗译文读者”。而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则会要求译语读者适当的运用移情的办法来理解译文中的文化因素,要不然会使读者容易误解。再说利的一面,在英译汉时,译者会移情于文化的读者,会尽可能的把原文的语言所传递的信息和所承载的文化用正确地道的汉语表达出来。在汉译英时也一样。由于上的移情作用,译者作为交际的一方,会尽可能把希望表达的思想(原文的语言所传递的信息和所承载的文化)用正确地道的表达出来。语用学的社交语用移情观认为:跨文化交际双方都设身处地尊重对方的思想感情和观点,以实现交际的成功。从交际的角度讲,英汉翻译正是异域文化移植。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但是由于交流内容都是中国语言代表的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事情或者是英语代表的异域文化以及异域的事情.那么很多信息就很难用所谓地道的英语或汉语展现出来.难免出现一些译文读者感到怪异、生疏的“离格”英语或“离格”汉语。但这些“离格英语”或“离格汉语”若从文化的角度看则很自然。美籍意大利学者韦努蒂(Venuti)认为.如果译文读者对译文有一种陌生和疏远感.即感悟到了文化差异。外国文本在目的语中就获得了一时的解放。译文的读者作为交际的另一方,他们知道自己读的是译本。译本里讲的是外国事和外国人,因此他们会设身处地,尊重异国的国情和文化,“移人感情”到译作中去。语用翻译观认为.翻译应该使原文和译文在语用语言和社交语用两个层面上达到等值效果。如果译者认为译文读者虽然不熟悉某种语言现象或意境甚至对之感到陌生.但是只要他们可以通过译作提供的语境来理解该现象或意境。那么他就可以采取异化的策略.将该现象或意境所承载的文化因素原原本本地移植到译语文化中去。例如:
(1)WheninRome,doastheRomansdo.
如果将这句谚语直译为汉语.中国读者就会感到奇怪,为什么要讲在罗马而不是在其他地方?又为什么要按罗马人做的那样去做?如果我们了解这句谚语的用意,我们就可以不理会原句的字面意思.而按照汉语的习惯说法,直接传达出其用意:人乡随俗。
(2)他跟老人招呼了一声:“吃过没有,老爹?”汉语中的“吃过没有”是用来打招呼的.说话人的真正意图并不是关心对方是否吃了。知道了两种语言的语用习惯,我们就可摆脱原文的羁绊.从语用移情的角度决定某些词语的替换和取舍.将之译为:“Good monring,Grandpa”,hegreeted theoldm an.
(3)“高高兴兴上班去,平平安安回家来。”这个标语的意图是祝愿司机小心驾驶.平安上路.平安回家。如果将之译成“Go toworkhappilv.andcomebacksafelv”说英语的本族人是不会领会这句话的真实信息的我们用一个简单的“Good luck!”就可以了。总而言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处理的是使用中的意义,译者必须通过语用移情.才能决定采取那种翻译策略,从而准确翻译。
再比如,《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中:
(4)“癞蛤蟆想天鹅吃”(曹雪芹:165)
A toadhankeringforatasteofswan.(Ynag:164)
A caes of“The toad on hte ground wna ting to eat htegooseinhtesky”(Hawkes: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