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试论“自由话语”的引进——翻译对中国形象的(2)

2014-01-29 02:35
导读:以严复为代表的晚清自由主义者对自由主义话语的译介和是围绕独立和国富民强这一目标而展开的。其所付诸现实实践是什么呢?其一是改造国民性。他们

  以严复为代表的晚清自由主义者对自由主义话语的译介和是围绕独立和国富民强这一目标而展开的。其所付诸现实实践是什么呢?其一是改造国民性。他们认识到实现国家富强、民族独立,就必须改造国民性。关于改造国民性的目标,严复提出了“开民智”、“鼓民力”、“新民德”等目标。关于如何新民的问题,当时精英知识分子普遍认为专政政体是中国国民性扭曲的病因所在,所以要提高国民素养就要清算专制政体。只有改变君主专制政体才可塑造中国国民性。再者,他们认为发扬本民族固有之优良传统,学习西方各国之长。严复将吸纳视为开民智的重要途径,他大量译介西学,“癔愚”、启蒙,消除国人头脑中落后的意识形态,努力改造中国愚昧、落后的国民形象。其二是救国。自由主义者强烈呼唤发展近代的新教育,认为是提高国民素养,拯救民族危机,促进变革的必然选择。他们认为,要拯救中国,就要废科举,办学堂,引进西方教育制度。其三是温和改良,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实行代议制是晚清自由主义者的基本取向。但证明立宪运动失败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取得了辛亥革命的成功。值得注意的是,严复主张温和改良,反对革命共和,但在辛亥革命即将成功,出于对社会动乱和民族分裂的忧惧,从而转向赞助革命的。立宪运动虽然失败了,但自由主义者的宪政主张与实践仍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在国人心目中树立了国民意识和参政意识,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家体制的现代化。其次,自由主义者立宪实践的失败客观上为辛亥革命打下了基础。革命派是以排满为革命的首要目标,而立宪派则以保皇来对抗帝国主义为首要目标。从今天的观点看,立宪派更具有生命力,是以反帝为指向的,适应了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政治整合的需要。但近代中国的历史状况决定了建立现代国家的第一步是推翻清朝统治。因为对于晚清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来说,把认同对象归结为政治共同体或国家政权都不可避免地会陷入思想上的困境。当晚清政府赢弱无能,无力抵抗西方列强时,这个政权已不能作为认同对象了,而成为被推翻的目标。在现实中找不到可以作为认同对象的政治共同体或国家政权,因此,人们把希望寄托于推翻清朝政府,建立现代民族国家。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基本建立。由此可见,晚清是以严复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者开启了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潮和运动的帷幕,其译介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话语在进入中国语境时,就受到了强大的的规约和塑型,尤其是在中国现代个人观念的起源阶段,必然导致西方自由话语的中国特色。这一点通过分析也的确符合菲利普·柯尔库夫建构现实的思想。以严复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者,在对自由主义的译介,启蒙传播,付诸实践时,无论是改造国民性,教育救国,还是温和改良、实现君主立宪,它在促使中国走向民族独立,富强之道,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建构出中国新的形象主体的价值是无需怀疑的。

  三、鲁迅自由主义思想及对中国主体性想象与建构

  五四时期中国式个人主义与西方个人主义思潮一样都极力推崇个人的价值和尊严,但是,五四知识分子是本着救亡图存这个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的历史目的去接受倡导西方个人主义的,他们无法完全摆脱以集体主义为本位、以民族主义、国家主义为表征的中国传统文化无所不在的影响,在译介西方个人主义是他们并没有全盘西化,与个人主义中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对抗性不同的是,中国式的个人主义把立人与立国联系在一起,强调社会是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唯一场所,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平衡性和一致性。这是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个人主义,这种个人主义实际上还是羞于赤裸裸地推崇个体本位,而是以“平均的个体”来要求个人的权力,五四知识分子也正是作为“群人的代表”,代表着“所有的人”反对压抑人的家族专制制度和封建专制制度这个整体的。这种“群己平衡”的个人主义,代表了启蒙运动时期中国式个人主义的主流范式。在建构中国现代个人主义和自由话语的以及在对主体性的想象和建构过程中,鲁迅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在《文化偏至论》中他认识到:“欧美之强,莫不以是炫天下者,则根底在人。……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在鲁迅看来,西方的富强,其深层的根基在人,在于人的素质。中国要摆脱愚昧、落后、挨打的局面,必须向西方学习,其根本途径是“立人”,即提高整个国民素质。“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人国既建,乃始雄厉无前,屹然独见于天下,便何况有于肤浅凡庸之事物哉。”。由此可看出,鲁迅的要“立国”与他先要“立人”的思想分不开,他所关心的是立人——个体启蒙以及立国——民族启蒙。在《摩罗诗力说》中他指出,中国文化已趋于凋敝和萧条:“人有读古国文化史者,循代而下,至于卷末,必凄以有所觉,如脱春温而入秋肃,勾萌绝朕,枯槁在前,吾无以名,姑谓之萧条而止。”文化的“萧条”预示着国民精神的颓丧,其结果必然是亡国亡种:“降及种人失力,而文事亦共零夷,至大之声,渐不生于彼国民之灵府,流转异域,如亡人也。”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天竺”,以色列等民族的悲剧性结局。。因此,鲁迅认为,要拯救孱弱的中国,必须一方面反思批判自己的文化,另一方面必须引入外来文化以振奋“国民精神”,即必须“别求新声于异邦”。别求于立意在反抗的浪漫主义自由精神。总而言之,鲁迅认为中国社会的根本在于个人,个人的素质提高了,群体就自然强大了。强调个人以及具体的个性、独立、自由、尊严等是鲁迅思想的核心部分。在这一意义上,鲁迅的个人主义具有较多西方个人主义色彩。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本质是“文化救国论”,而文化的深层根基是人,所以“为个人”也就是“为国家”。因此,五四时期个人主义的个性解放诉求必然依附于救亡图存,兴国富民的历史目标和政治理想,个人的觉醒亦成了民族的觉醒的曲折表现,建构出新的现代主体形象亦成为这一时期的主题。此外,被译介的自由和个人主义话语还体现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形式的改变。胡适在他两篇倡导文学改良主义的文章《文学改良刍议》(1917)和《建设的文学革命论》(1918)中,呼唤以能够表现个人真性的形式来取代以文言文书写为主的文体范式。周作人那篇颇有影响的《人的文学》也提出,的主导原则应是人道主义,而人道主义的中心在他看来是重主观的个人主义。”五四时期在小说文体上发生的大事件之一是中国作家开始并借鉴欧洲小说的文体特点,如分析描写、自由间接文体、长篇内心独白等。五四时期也是西方式的第一人称及自传体叙事大量涌现的时代。正式在个人与传统构成对立的两级的一、瞬,现代自传性的叙述主体——一个自我意识强烈、公开叛离传统社会,具有通过叙事来表达内心世界的主体——进入了中国文学。”。

  四、结语

  西方近代思想启蒙首先并始终关注的是人性的解放和个人的权利,中国近代启蒙运动一开始最关注的便是民族危亡和国家制度问题。早期启蒙知识分子在争取国家主权的前提下,大力倡导国民思想,其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应近代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的“国民”。这个“国民”尽管也有西方所提倡的各种个人权利,但更强调政治人格和修养,更关注国民觉悟和国家存亡之问的关系。对民族、国家的忧患意识大大冲淡了终极的个人关怀。而五四启蒙运动则产生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特定历史时期,深刻的民族危机和中西文明之间的巨大时代落差,使五四启蒙学者无法放弃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无法将个人之发展完全超越国家和社会之上,他们只能徘徊在立国与立人之间,力求一种群己平衡和个人主义。五四时期个人主义的个性解放诉求就必然依附于救亡图存、富国强民的历史目标和政治理想。个人的觉醒亦成了民族的觉醒的曲折表现。因此,中国的现代性工程之所以特殊就在于民族启蒙和个体启蒙的同构性。翻译过来的自由主和个人主义话语成功的构建了中国的思想政治文化从专制保守的封建形态到民主自由和个性解放的现代形态转向。五四时期的新文化的现代白话和文学话语共同缔造了中国文学话语和文字的现代性。由此可见翻译在宏观社会历史背景对构建中国形象和对中国现代性生成的重要影响和作用。

上一篇:调解的语言艺术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