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四)年龄准则
在我国传统的婚姻观念中,年龄也是极为重要的参考因素,一般是男方年龄大于女方年龄。谚语说:“男大十岁不为大,女大十岁做妈妈”;“娶妻要小,嫁汉要老”;“男大女小,团圆到老”;“男大一,好夫妻,男大二,过一块,男大三,抱金砖”。因此民间择偶多是男大于女,这种男女婚龄差的形成,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男女生理的差异,《家语》中有:“男子十六通精,女子十四而化,则可以生民矣。”由此可以看出,女子比男子发育得早,在这种情况下,男子婚龄大于女子,符合人类生理发展的规律。二是由于、风俗习惯的制约,我国古代很早就对男女婚龄做了规定:唐开元令“男十五,女十三,婚嫁”;宋嘉元令“男十六,女十四,发婚嫁之期”。千百年的婚龄法律条款都是男比女大两岁左右,这不能不影响到人们的择偶观念。在这种制度的影响下,人们即认为男大女小才是绝配,女大男小则是一种丑的不吉祥的现象,如“女大一,不是妻;女大三,屋脊坍;女大五,赛老母”。
(五)门第准则
在中国传统的婚姻观中,历来十分强调门当户对,即选择配偶时,双方家庭的门第要相等,条件要相当,个人条件要相当。正如谚语所说:“竹门对竹门,木门对木门”;“穷来莫配富亲,矮来莫爬高墩”;“天上的月亮要不得,富人的姑娘讨不得”。在封建社会里,婚姻之所以重视门第、家世,主要是为了传宗接代以及维护血统的高贵,特别是统治阶级,强调在本阶级内部为子女寻找配偶,是希望通过亲缘关系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保持家族的荣誉和声望,巩固家族的世袭统治。而底层平民受条件所限,也大多在自己的阶层里寻找配偶,他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得出经验:同一层次的人互为婚姻,除经济条件外,思想意识、水平、情趣等相似点也较多,在生活中更容易协调,更有利于家庭的和谐与稳定。
(六)家教准则
为了选择人品可靠的妻子,男子在挑选配偶时往往非常慎重:“买匹骏马需考虑一日,娶媳妇要观察一年”;“买锅要敲打敲打,娶妻要了解了解”。在选择配偶时,还很注重女方母亲的品德修养,如“捉猪儿看母猪,说媳妇看父母”;“母要癫狂,女必轻贱”;“娶女看娘,种树看种”;“买屋要看梁,娶妻要看娘”。为什么人们把未来岳母的品德看得这般重要呢?因为在中国传统的观念里,女儿的言谈举止受母亲影响最多,母亲常常是女儿生活品行的老师,这种对婚姻当事人家风家教参考的观念和做法,表明了传统社会对于婚姻的重视程度。
三、从谚语看女性的择偶标准
(一)注重才能
几千年来,传统的文化一直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才能对于男子来说极其重要,男子可以凭借知识和才能进入上层社会,并且受到人们的尊敬和赞扬。才能是男子实现自身价值的凭借,男子以才而不是以貌来作为进人女性世界的资本,这是封建社会对性别的一种定位。因此对女性来说,理想的婚姻是“郎才女貌,一双两好”;“才子配佳人,瘸驴配破磨”;“郎才女貌,白头偕老”。女性在选择配偶时,“宁要才,不要财”,这里的“才”指的是“人才”、“文才”,而“财”指的是钱财,包括门楼、谷仓和田庄等家产。在女性择偶观的谚语中,反映这种要“才”不要“财”的占女方择偶观谚语的47%,比如,“会嫁嫁对头,不会嫁嫁门楼”;“会选的选儿郎,不会选的选家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