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翻译:意识形态的建构、解构、重建与解读(1)(2)

2014-04-28 01:08
导读:翻译操作学派的A.Lefevere将意识形态引入翻译研究,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观念网络,它由某个社会群体在某一历史时期所接受的看法和见解构成,而且这

  翻译操作学派的A.Lefevere将意识形态引入翻译研究,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观念网络,它由某个社会群体在某一历史时期所接受的看法和见解构成,而且这些看法和见解影响着读者和译者对文本的处理”。因此,翻译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文字转换过程,而是一种文化政治行为。那么,译者首先要服从的不仅仅是原文,更多是目的语文化中的意识形态、道德规范、审美观念等。译者作为社会的人,处于一定的社会阶层,其意识形态受到一定上层建筑的控制,因此其翻译行为是为该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倾向。再者,译者实际上还担负着跨文化交际的使命,在其翻译过程中将一种异域文化的话语所包含的观念、价值观、意识形态等引入本土文化。除此,翻译也受到社会单位的权力和意识形态的限制;译作还要迎合读者的主流意识,否则就不得不对其进行加工处理。
  批评语言学认为,“意识形态”一词并无“虚假”或“歪曲”的含义,是指“人们安排或证明自己生活的方式”或“人们生活和向自己表现其与生存环境的关系的方式总和”。批评语言学主张,语言分析要和社会分析相联系。然而,意识形态表现得非常多样化,而且隐蔽性较强,不易被觉察。因此,我们要特别注意意识形态的这些特点,这样有助于我们把握意识形态的本质及其对翻译的影响。21世纪是个多极化世界,多元文化并存的局面是不可避免的,社会生活将会更加全球化和信息化。任何封闭的思维或措施都是没有出路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等都发生了变化,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也在变,当然对翻译的要求也要随之变化,否则那种不合时宜的翻译就必然会被淘汰。批评语言学的出现给我们提供了研究意识形态、语言以及翻译的新视角。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三 翻译模式研究
  
  苏联翻译理论家L.Barkhudarov认为,翻译包括两个层面:翻译过程和翻译结果。在翻译过程中,决定着翻译策略、翻译结果的是译者所选择的翻译模式。所谓翻译模式,就是对整个翻译过程所作的概括性描述,也是对翻译活动规定的一套标准的操作程序。翻译理论家一度提出种种翻译模式,目的是为了描述真实的翻译过程,弄清楚翻译的实质。但往往比较重视对翻译结果的研究,而忽略了对翻译过程的研究。翻译过程不仅涉及语言学以及与语言密切相关的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还涉及了作者、译者和读者的个性、生理、心理问题、意识形态的活动等,因而显得十分复杂。而人对自身的了解,尤其是对大脑机制的了解十分有限,这样就限制了对翻译过程中思维活动的深入研究,这也是目前许多翻译理论对翻译模式构造的不够完整的原因。
  翻译模式发展初始阶段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代表人物E.A.Nida认为:首先译者应该从语法和语义层面对原文的表层结构进行“分析”,以便进入原语的核心层次;然后将分析后得到的各种信息进行处理,将其从原语“转换”为译语,并弄清原语与译语核心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译语可能出现的各种表达形式;最后译者根据译文的需要,把传递过来的信息进行“重组”,以一定的译语形式将其固定下来。Nida模式显然受到结构语言学的影响,主要是从信息等值角度考虑翻译问题,将语言形式与语言内容分离,只注重语言对比,忽视了非语言因素、使用语言的人以及其思维活动的研究,因此难以全面解释翻译过程,但是此模式引入表层、深层结构分析语言转换的过程,为建构翻译模式奠定了基础。巩固阶段的代表W.Wilss首次提出:翻译的第一个阶段是“分析”,即译者对原文文本的主要意图和修饰进行仔细思考,然后是第二阶段用译语“重现”原文意图。此模式说明,该理论比前人有所进步,Wilss认识到翻译时译者的思考活动与翻译结果密切相关,并将分析原文看作翻译过程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提出要考虑原语的语义和修辞,但却没有考虑文化、语境等因素,也没有深入探讨思维活动的过程。深入阶段R.T.Bell根据心理语言学和人工智能的研究成果,系统地借用了语义学、语用学、语篇分析、功能语法和信息论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对翻译过程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翻译的心理模式:“原语语篇分析过程”(语法分析-语义分析-语用分析-语义表达);“语义表述综合过程”(语用综合-语义综合-句法综合)。该阶段翻译中多学科分量加重,对翻译过程中大脑的思维活动做了有意义的研究,从而使得对翻译模式的描述和规定也进一步接近翻译的实质。该理论涉及翻译本质、翻译心理过程、译文评价标准等方面,是一种理论基础扎实、内容完备的多学科理论。这是贝尔对翻译的最大贡献。
上一篇:通感意象的功能透视与语言建构(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