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今汉语偏义复词的不同特点(3)
2014-05-01 01:20
导读:21、齐桓用其仇,有益于时,不顾逆顺,此所谓伯道者也。 (《汉书·梅福传》) 22、江陵三千三,何足持作远;书疏数知闻,莫令信使断。 (《北
21、齐桓用其仇,有益于时,不顾逆顺,此所谓伯道者也。
(《汉书·梅福传》)
22、江陵三千三,何足持作远;书疏数知闻,莫令信使断。
(《北朝民歌《那呵滩》)
23、夫始终者万物之大归,死生者姓命之区域。 (《陆机:《吊魏武帝文》)
24、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孟子·梁惠王上》)
25、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贾谊:《论积贮疏》)
26、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hóng@③如钟鼓不绝。
(苏轼:《石钟山记》)
27、昔鲁听季孙之说,而逐孔子;宋信子冉之计,囚墨翟。夫以孔墨之辨,不能免于谗谀,而二国以危
。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28、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9、沐猴而冠带,智小而谋强。 (曹操:《薤露行》)
30、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举翅万余里,行止自成行。
(曹操:《却东西门行》)
例21“仇”,指管仲,齐桓公重用原来反对自己的管仲为相,“仇”与“逆”互相照应,可见“逆顺”
只偏指“逆”,“顺”无义起陪衬作用。例22“疏”,一种分条陈述的文体。“书”,信。“疏”和下文“
信使”不相照应,“书疏”显然偏指“书”,而“书”正与“信使”互相照应,这样“疏”无义起陪衬作用。
例23“始”和“归”意义上不相照应,而“终”与“归”正好照应,可见“始终”当偏指“终”,“始”无
义起陪衬作用。例24孟子是针对齐宣王以牛易羊衅钟之事发出责问的,前文未提到过禽,可见“禽兽”只偏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指“兽”,“禽”无义起陪衬作用。例25“饥”,灾年;“穰”,丰年。联系下文禹汤遭受连年水灾旱灾,
故“饥穰”当偏指“饥”,“穰”无义起陪衬作用。例26以山名石钟和文中以无射钟、歌钟比拟风水与山石
相吞吐之声看,“钟鼓”显系偏指“钟”,“鼓”无义起陪衬作用。例27孔子因谗被逐,墨翟因谗被囚,故
“谗谀”偏指“谗”,统承前文“季孙之说”、“子冉之计”而言。例28状语“勤”只能修饰“作”不能修
饰“息”因而“作息”偏指“作”,“息”无义起陪衬作用。同理例7“车马”偏指“车”义,因“车”与“
造”构成动宾关系,与“马”不搭配,故“马”无义起陪衬作用。例29“沐猴而冠带”显系化用《史记·项
羽本纪》一文中“沐猴而冠”一语,可见“冠带”之“带”仅为凑音节需要而连带提及。例30“行止”,谓
飞行和栖止。雁只在飞行时列成队形,止宿时则聚在一起。可见“行止”当偏在“行”义。同时也为了适应诗
歌音节需要,使句式工整,还是把不表义的语素“止”保留着。
现代汉语偏义复词词义固定单一。表现在一、由两个语素凝固成一个复音合成词后,其义偏向那一个语素
是固定的,不能随文而异,即不受“观境为训”原则的制约。也就是说表义语素定位,不管在任何时期,任何
语言环境中,自始自终都固定在某个语素上,不会发生忽此忽彼的随意状态。二、两个语素虽并列,但其中一
个语素义已经消失,消失的那个语素在构词上只起陪衬作用。
例如现代汉语的名词“国家”、“人物”、“质量”、“舟楫”、“狐狸”、“妻子”等两个语素并列,
其中一个语素义消失,“国家”偏指“国”,“家”义消失;“人物”偏指“人”,“物”义消失;“质量”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偏指“质”,“量”义消失;“舟楫”偏指“舟”,“楫”义消失;“狐狸”偏指“狐”,“狸”义消失;“
妻子”偏指“妻”,“子”义消失。动词“忘记”、“死活”、“离合”,形容词“好歹”、“缓急”等其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