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词语重叠的意义(2)

2014-05-02 01:30
导读:参考文献 蔡权(1990)廉州方言形容词的特殊形式及其用法, 《方言》第4期。 陈亚川 郑懿德(1990)福州话形容词重叠式的音变方式及其类型,《中国语


参考文献 蔡权(1990)廉州方言形容词的特殊形式及其用法, 《方言》第4期。 陈亚川 郑懿德(1990)福州话形容词重叠式的音变方式及其类型,《中国语文》第5期。 陈淑梅(1994)湖北英山方言形容词的重叠式,《方言》第1期。 戴庆厦 徐悉艰(1992)《景颇语语法》,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范方连(1964)试论所谓动词重叠,《中国语文》第4期。 范继淹(1962)重庆方言名词的重叠和儿化,《中国语文》12月号。 何汝芬 陈康(1981)台湾高山族的阿眉斯语, 《语言研究》第1期。 李蓝(1987)贵州大方方言名词和动词的重叠式,《方言》第3 期。 李大忠(1984)不能重叠的双音节形容词,中国语文杂志社编《语法研究和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 李宇明(1995a)泌阳话性质形容词的重叠及有关的节律问题, 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第八届学术讨论会(1995年10月,武汉)论文。 ——(1995b)双音节性质形容词的A B A B式重叠,待发表。 李人鉴(1964)关于动词重叠,《中国语文》第4期。 梁德曼(1987)成都方言名词的重叠式,《方言》第2期。 刘村汉等(1988)广西平南白话形容词的重叠式,《方言》第2 期。 刘丹青(1986)苏州方言重叠式研究,《语言研究》第1期。 ——(1988)汉藏语系重叠形式的分析模式,《语言研究》第1 期。 刘月华(1983)动词重叠的表达功能及动词重叠,《中国语文》第1期。 刘自力(1987)仁寿方言名词的重叠式,《方言》第2期。 卢卓群(1979)说十百千万的组合,《语文教学与研究》第2期。 吕枕甲(1988)运城方言重叠式的韵律特征,《语言研究》第2 期。 施其生(1988)汕头方言动词短语重叠式,《方言》第2期。 唐志东(1988)信宜方言前字变音重叠式,《语言研究》第2期。 涂光禄(1987)贵阳方言的名词重叠式,《方言》第3期。 汪平(1987)湖北省西南官话的重叠式,《方言》第1期。 汪国胜(1994)大冶方言语法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 王还(1963)动词重叠,《中国语文》第1期。 萧国政 李汛(1988)试论V—V和VV的差异,《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第6期。 邢福义(1990)《形容词短语》,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现代汉语》(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杨发兴(1987)湖北长阳方言名词和动词的重叠式, 《方言》第3期。 詹伯慧等(1991)《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湖北教育出版社。 张宁(1987)昆明方言的重叠式,《方言》第1期。 张惠泉(1987)贵阳方言动词的重叠式,《方言》第2期。 张光明(1992)忻州方言形容词的重叠式,《方言》第1期。 张树铮(1990)山东省寿光方言的形容词,《方言》第3期。 甄尚灵(1984)遂宁方言形容词的生动形式,《方言》第1期。 郑懿德(1983)福州方言单音动词重叠式,《中国语文》第1期。 ——(1988)福州方言形容词重叠式,《方言》第4期。 中国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1987)《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四川民族出版社。 朱德熙(1956)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语言研究》第1期。 ——(1961)说“的”,《中国语文》12月号。 ——(1982a)《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1982b)潮阳话和北京话重叠式象声词的构造, 《方言》第3期。 朱建颂(1987)武汉方言的重叠式,《方言》第1期。论文出处(作者):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把字句的类型和语法特征
莎士比亚诗歌中的爱与美
上一篇:谈古今汉语偏义复词的不同特点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