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瘦诗人”做起了”小粉红花”的梦——我读《

2014-06-04 01:06
导读:语言文学论文毕业论文,“瘦诗人”做起了”小粉红花”的梦——我读《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摘要】《野草》是鲁迅“为自己”写的散文诗集,文章通过《
【摘要】《野草》是鲁迅“为自己”写的散文诗集,文章通过《秋夜》走进鲁迅心灵世界的幽暗花园。“极细小的粉红花”和“遍体苍翠”的小青虫,是展开作者心里图景的路标,透示出那段日子,鲁迅与许广平接触中触发的些微感情涟漪。   【关键词】《秋夜》;许广平;朦胧;爱怜
  
  从共和国成立到新时期,《野草》一直都是学术界不断探讨、争鸣的领域。鲁迅自己也承认:“因为那时难于直说,所以有时措辞就很含糊了。”一九二七年作者在《三闲集·怎么写》一文中描绘过这种心情:“我靠了石栏远眺,听到自己的心音,四远还仿佛有无量悲哀,苦恼,零落,死灭,都杂入这寂静中,使它变成药酒,加色,加味,加香。这时我曾经想要写,但是不能写,无从写。这也就是我所谓‘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可见,作者本人在写《野草》时常处于无法言说的困境。摒弃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庸俗社会学政治权威术语论断对《野草》的狭隘解读,新时期的《野草》研究从根本上改变了那种思想/艺术二元论的狭小空间。“很清楚《野草》所倾听的、所传达的是人的灵魂、是心音”。所以,让我们从鲁迅心灵深处的幽暗花园——《野草》入手,回到作为“人”而不是“神”的鲁迅本身。
1924年9月,在一个无人的“秋夜”,孤独的鲁迅走进“野草”,以新的文体形式 ,拓进了内心的更深层。《秋夜》成了《野草》的第一篇。“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是鲁迅对自家后院的一个描写,而这个带有选择性的素描也着色了鲁迅孤寂、苦闷的情绪。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1923年7月14日鲁迅与周作人之妻羽太信子发生冲突,随之与周作人闹翻。鲁迅当天日记仅写了一句:“是夜始改在自室吃饭,自具一肴,此可记也。”冲突后的第5天,周作人自己给鲁迅送去了一封绝交信。8月2日,鲁迅携朱安从北京八道湾住所里3个兄弟及其家属共同营造大家庭搬出。鲁迅原打算一个人搬走,曾对朱安说,你或者留在八道湾陪母住,或者回绍兴娘家,我回按月寄钱供养你。但朱安回答:“八道湾我不能住,……绍兴朱家我也不想去。你搬到砖塔胡同,横竖总要人替你烧饭、逢补、洗衣、扫地的,这些事我可以做,我想和你一起搬出去。”鲁迅只能带着母亲送给自己的媳妇一同搬到了砖塔胡同,与朱安住在这20平米左右的狭小房屋里。十月份,鲁迅就开始连日高烧,咳嗽,肺病复发。直到翌年的5月2日鲁迅才从砖塔胡同这搬出,到了由旧宅翻修的西三条胡同的新居。这是个传统的四合院,与八道湾相比较,规模则小得多。从窗户能望见不很宽大的后园,也能看见两株邻家墙壁那边的枣树。这后园夜的天空是“奇怪而高”的,星星的眼也是“冷眼”。这是典型的鲁迅眼中的世界,也是鲁迅看世界的眼光。但是,诗人对园中开着“极细小的粉红花”却是怜爱的。
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胡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瘦的诗人”是鲁迅的自况。“极细小的粉红花”是女性化的,是爱做梦的,是凄艳的。诗句映照的是诗人心底的镜象,流淌的是诗人潜意识的思绪。正如聂绀弩在《略谈鲁迅先生的〈野草〉》中指出:“《野草》是鲁迅先生为自己写,写自己的书,是理解他的锁钥,是他的思想发展全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枢纽。”那么,《秋夜》到底记录了鲁迅自己怎样的内心柔软?鲁迅的心底为什么会流动着对女性的朦胧的怜惜、关爱,就象“瘦的诗人”鼓励“小粉红花”以梦想?还是让我们回溯一下鲁迅那一阶段的生活。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1923年10月3日, 鲁迅第一次到女师大讲课。26年后,许广平回忆起鲁迅第一次给她们上课的情景, 依然历历在目:
  当鲁迅先生来上课的瞬间,人们震于他的名声, 每个学生都怀着研究这新先生的一种好奇心。在钟声还没有收住余音……突然, 一个黑影投进教室来了。首先惹人注意的便是他那大约有两寸长的头发, 粗而且硬, 笔直地竖立着, 真当得“怒发冲冠”的一个“冲”字……褪色的暗绿夹袍, 褪色的黑马褂, 差不多打成一片。手弯上、衣身上的许多补钉, 则炫着异样的新鲜色彩, 好似特制的花纹。皮鞋的四周也满是补钉。人又鹘落, 常从讲坛跳上跳下, 因此两膝盖的大补钉, 也掩盖不住了。一句话说完: 一团的黑。那补钉呢, 就是黑夜的星星, 特别熠耀人眼。小姐们哗笑了!“怪物, 有似出丧时那乞丐的头儿。”也许有人这么想……钟声刚止, 还来不及包围着请教, 人不见了, 那真是“神龙见首不见尾”。
上一篇:隐喻理论在汉语花喻中的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