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核心成分、别义成分与动作语素义分析(1)(2)

2014-06-16 01:25
导读:1.词结构与语素角色的投射 词义是在语用环境中形成,又是在语用环境中不断发展变化的,因而词义可以并且应该在其使用环境中进行分析,这是我们词义

1.词结构与语素角色的投射
词义是在语用环境中形成,又是在语用环境中不断发展变化的,因而词义可以并且应该在其使用环境中进行分析,这是我们词义分析的一个基本原则(朱彦,2005)。动词语境中对动词义影响最大的是其主体和客体角色(注:本文对动词角色的分类依据袁毓林(2002),其中主体角色包含施事、感事、致事、主事,客体角色包含受事、与事、结果、对象、系事。),而客体由于常常充当动词域内论元(internal argument,顾阳,1994),对动词语义的确定尤其起着关键性、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与动词类似的,动作性构词语素也应放到其使用环境中去分析,也应充分考察其主客体的情况以确定其语义。所不同的是,动词的参与角色存在于句法结构中,而动作性构词语素的参与角色首先存在于词结构中,要通过构词分析得到。例如(1)中“收”的主客体角色,都是在进一步剖析构词语素间的述谓关系上得到的。
构词语素所带的论元有的被显亮(highlight),即实现为复合词表层的构词语素,如(1)中“收货”的“货”;有的被隐含(imply),即不在复合词表层结构上出现,如(1a)(1b)中的a。被显亮的角色语义内容是确定的,而被隐含的角色由于在词结构中没有确定的所指,其内容是不确定的,这势必影响到语素的语义分析。因而,单单依靠词结构本身来分析构词语素义是不够的,当词结构本身难以提供有关语素角色的足够信息时,应该拓宽考察范围,超越词结构,进入更大的语境中,借助词所在的句子甚至是语篇提供的信息来进行构词语素义的分析。这样做的理由是,动作性语素的隐含角色常被投射到句子中。例如:

(2a)中“收”的隐含角色在语境中得到了投射,(2b)中“收”的主体被投射成空范畴(empty category),但其大致内容可以根据语境提示,凭借我们的知识与经验补出来(如补个“农民”)。在本文语料中,“收”的角色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在句子中得到了投射,有少数情况除外,这与词义引申有关。复合词词义引申的主要模式可图示如下: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设是两个语素,构成复合词W,W的本义是A,后来A义引申出B义。由于本义A是在构词语素的意义上形成的,A与常常就有一种直接关系。而B是在A的基础上形成的,B与未必有直接关系。因而,要知道的语素义,应该考察A义,研究A义的语境,而不应该去考察B义,研究B义的语境。同理,研究“收”义应该考察诸如(3a)、(4a),而不是(3b)、(4b),因为“收”的角色在(3b)、(4b)中得不到投射:
(3)a.连他一个“字”也分五钱八分,一年也从这一项上收入二百八九十两银子!
b.营养水平往往是由家庭的经济收入决定的。
(4)a.附近有不少收买旧衣的,背着竹筐,往来吆唤。
b.陈氏在封地上收买民心,低进高出。
还有其他一些原因,也会造成动作语素的角色得不到句法投射(注:构词语素的角色能不能得到投射,跟语素的角色与语素所在的词的角色是否一致有关。例如:
a既是词“打更”的主体角色,又是语素“打”的主体角色,但“打”还多了一个客体角色b,b是一元动词“打更”所没有的角色,只存在于我们的经验当中,很难在语境中有所投射。
构词语素的角色能不能得到投射,还与构词理据的明晰度相关,如果复合词的构词框架已不明,语素的角色自然也难以在语境中得到投射。例如“打秋风”虽然可以判定为述宾式复合词,可“打”和“秋风”组合成词的理据已失落,“打秋风”的构词框架已难以描绘,它绝不是“a—打—秋风”,“秋风”不是“打”的角色,“打秋风”理据失落,因而也无法在语境中找到“打”的角色。),但本文语料中的“收”没有这种情况,这里不多讨论。
在语境中确定了“收”角色的具体内容,就可以对“收”展开进一步的分析研究了。
2.意义的结构
关于意义的结构,前人曾有“核心义素+限定义素”(蒋绍愚,1989)、“区别性义素+指称义素”(张联荣,2000)、“义值差+主训词”(王宁,1988;2002)等提法(注:王宁(1988;2002)的“义值差+主训词”只是释义语的结构,不是意义的结构。但我们认为,如果说意义在被表述出来后,即存在于表述它的词、短语、句子等种种语言单位之中,那么,释义语的结构是可以看作意义的结构的。),这几种提法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即把实义义位(content sense)的结构看作一种带核心成分(kernel component,简作KC)和别义成分(distinctive component,简作DC)的结构,我们将它归纳为:实义义位=核心成分+别义成分,即S=KC DC。在动作义中,动作行为是核心成分,与动作行为相关的主体、客体、时间、处所、工具、方式、原因、结果等均是别义成分。
上一篇:文学语言论(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