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成分、别义成分与动作语素义分析(1)(3)
2014-06-16 01:25
导读:核心成分和别义成分在义位中的重要性显然不是同等的,核心成分与义位最根本的属性或属类相联系,是意义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东西,别义成分则不然。因
核心成分和别义成分在义位中的重要性显然不是同等的,核心成分与义位最根本的属性或属类相联系,是意义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东西,别义成分则不然。因而在词典释义中,别义成分常常可以不出现,而核心成分必须出现。例如(下加双横线的是核心成分):
【山沟】②山谷。(《现汉》(注:《现汉》指商务印书馆1996年《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下同。))
【兴隆】兴盛。(《现汉》)
以上释义只有核心成分,没有别义成分。
由于别义成分常常可以不出现,实义义位的结构公式可以修改为:S=KC( DC)。语义分析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寻求语义中的KC和DC的过程。下面将结合“收”的分析,具体讨论动作语素义中KC和DC的获得。
3.“收”的核心成分
在词典的语义表述中,动作动词的KC往往是该动词的上位词或同义词,例如“捞”的一个义项释为“从水或其他液体里取东西”(《现汉》),“取”是“捞”的上位词;“回收”的一个义项释为“把物品(多指废品或旧货)收回利用”(《现汉》),“收回”是“回收”的同义词。由此,寻找KC的过程可以转化为寻找动词的上位词或同义词的过程。在结构语义学中,同义关系和上下位关系是运用句子间的真值条件关系(truth-conditional relation)来确定的,即根据双向蕴涵(bilateral implication)来定义同义关系,根据单向蕴涵(unilateral implication)来定义上下位关系(Lyons,1968、1977;Palmer,1981;Cruse,1986)。据此,可以用替换法得到x的核心成分y。即,在x的语境中如果能找到x的同义词或上位词y来替换x,并且替换前的句子(注:在结构语义学著作中,句子之间是全等关系。但绝对的全等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实际上句子形式上的差别总要带来意义上的差别,包含不同词项x、y的两个句子只能是约等的关系,不可能达到意义全等。所以本文舍弃“=”而采用“≈”。)或的关系,那么y就是x的核心成分。问题是,真实文本中的句子往往带有各种特定条件,如特殊格式、焦点、重音、韵律、上下文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替换的进行,使得语感上明明具有同义、上下位关系的词语,在具体句子中却无法替换。因此,替换应在一种理想化的、无标记的结构中进行。石毓智(2000)曾提出一种无标记结构“施事+动作+受事”,但动作的参与者往往不限于施事和受事,还可以是施事和结果、致事和结果、主事和系事等,本文主张拓宽动词角色的范围,把“施事+动作+受事”改为“主体+动作+客体”。在替换前,应先把具体语境中的句子变为独立于具体语境的无标记结构“主体+动作+客体”,再行替换。下列(5)中的都是从真实文本改造而来的无标记结构,中可以用来替换“收”的词都是“收”某个意义下的核心成分: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二语词汇习得研究:十年回溯与展望
从藏缅语族语言反观汉语的被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