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术语规范工作的历史沿革(1)
2014-07-09 01:38
导读:语言文学论文毕业论文,汉语术语规范工作的历史沿革(1)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术语是传播知识、技能,进行 社会 文化、 经济 交流所不可缺少
术语是传播知识、技能,进行 社会 文化、 经济 交流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术语和文化,如影之随形,须臾不离。不同的文化要用不同的术语来说明,吸收外来文化,同时必须吸收外来术语。随着社会的 发展 进步,新概念大量涌现,必须用 科学 的 方法 定义、指称这些概念。
一、古老的 科技 文明,悠久的术语规范传统
中国 是世界文明古国,古代科学技术十分发达,在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曾经占据重要地位,其科技名词术语的出现也较为久远。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的第一部辞书《尔雅》中就收列了不少术语,包括人文科学、 自然 科学初始的名词概念;唐代《一切经音义》注释了佛教用语;北宋年间的《营造法式》规定了建筑业的术语;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命名了大量动物、植物和矿物;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创造了大量农业、土壤和
水利工程方面的术语;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有大量工程技术术语;其他如清代的《格致镜原》以及1936年编纂完成的《辞海》等工具书,都表明我国在术语工作方面早已存在着科学的命名和释义原则。
从元代开始,西学东渐使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概念开始引进中国。1583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以后,数百年间,中国学者翻译了大量西方科学著作如《几何原本》、《天文举要》、《测量要义》、《金石鉴别》、《地学浅释》、《
化学鉴原》、《天演论》等等。在这些译著中,简明、精确地创立了一批反映科技新概念的译名(粟武宾,1990)。在
外语辞书方面,早在明代,就有《华夷辞典》问世,其中译有西天语(梵语)、阿拉伯语等基本词汇(龚莉,2003)。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术语随科学的发展而发展,随知识的传播与交流而出现了规范统一的需求。1904年,由杜亚泉翻译并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中学教科书《
植物学矿物学》和《最新矿物学》,其中引进、创造了很多矿物学新名称和名词术语(潘云唐,2003)。190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物 理学 语汇》、《化学语汇》,这是中国最早出版的科学词汇辞书。1915年该馆出版的《华英工程字汇》,是由中国学者自编的最早的专科辞书之一。这本书的编译,花费了中国杰出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先生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龚莉,2003)。
中国 历史 上第一个从事科技名词审定的专门机构成立于清朝末期的宣统元年(1909),当时在大学部设立了科学名词编定馆(吴凤鸣,1985)。辛亥革命胜利后的1912年,江苏 教育 会的理化教授 研究 会审定了物理和化学名词,中华医学会组织了医学名词审查会等。至1915年,相继审定了化学、
物理学、
数学、
动物学、植物学、医学等学科的名词。1918年中国科学社起草了科学名词审定草案,1919年成立了科学名词审查会,1928年成立了译名统一委员会。截至1931年,共审定各学科名词(草案)14部,形成了中国科技名词统一工作史上的第一次高潮。1932年国立编译馆成立,在当时的教育部主持下组织专门队伍开展了多学科的名词术语审定工作。1938年提出了《算学名词汇编》,经有关部门推行使用。截止到1949年底,审定了科学技术各学科名词草案近60种(吴凤鸣,1985),形成了中国科技名词术语统一工作的第二次高潮。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科技术语的规范与统一。1950年委托
中国科学院编译局接管了原国立编译馆审订的各类名词术语草案,并于1950年4月6日批准成立了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任命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为主任委员。这个委员会归属在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下,分设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医药卫生、时事、文学 艺术 五个小组。到60年代,审定、公布、出版了各学科名词术语百余种。在“文革”期间,名词审定工作中断,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得以恢复。
二、术语规范之花在科学的春天绽放
术语是科学的基础,而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必定要求术语规范的支持。“文革”以后的中国,百废待兴。在有关专家的呼吁和国家领导人的支持下,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后改名为“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名词委”)1985年4月正式成立。全国名词委的正式成立与其说是名词工作的进步,不如说是科学进步的一部分,因为名词工作是科学的一部分(叶笃正,2003)。共3页: 1 [2] [3]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龚 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