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居时代的现实人性——解读小说《蜗居》中复(3)
2014-07-30 01:01
导读:(一)《蜗居》中的人性感受 《蜗居》让人看了一遍之后,都会让人产生这样的疑问:这样的作品在现今有什么意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人们关注的
(一)《蜗居》中的人性感受
《蜗居》让人看了一遍之后,都会让人产生这样的疑问:这样的作品在现今有什么意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人们关注的社会焦点和热点越来越多元化。雷达在《文学活着》中说道:“说社会的热点决定文学的热点是一点也没错的,当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追求、人际关系的准则对生活的理解,特别是紧紧地控制着人们的意识和精神的东西改变了以后,文学的观念、功能、审美时尚、主题选择、接受方式就没法不改变了。”看完《蜗居》,我们又会觉得心底隐隐地痛,这正是创作者从人性的角度讲述了这种现实的残酷。
(二)海萍和苏淳之间的个性互补
海萍和苏淳之间,海萍总是处于强势地位,苏淳完全是被海萍管制和束缚的。苏淳这样的性格似乎注定要娶海萍这样的女人,或许是更合适,海萍这样的女人自然会选择苏淳这样的男人。从现实层面去看时,我们会认为是苏淳的不求上进,但从心理层面去看,海萍在潜意识里要找的就是这样一个男人,因为只有苏淳这样的男人在一起才不会损伤海萍内心的优越感,他的不求上进是被海萍限制了的。从深层心理来说,只有当海萍内心得到成长时,才会允许苏淳可以有自己的个性和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来看,两人其实是一个平衡体,任何一方的失衡都可能会造成关系的破裂,因为对他们两夫妻来说,在心理上是各取所需而已,对方的存在体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所幸的是两个人的改变几乎是同步的,如果只是一个人变化,或许这份关系就因失衡而无法继续维持。
(三)小贝和海藻之间的人性距离
小贝一直是个天真的男孩,在他的想法中,结婚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其他的可以不在范围之内,这或许与小贝是独生子女有关。他从小就体验着这么简单的关系,把它看得这么单纯和简单,因而他在竞争面前是无力的,因为那不是他熟悉的模式。虽然从道德层面来看海藻的行为会被很多人看作是一种背叛,但在心理层面来说,小贝遇到的是一种关系上的竞争和挑战,情感的排他性是一方面,而关系的竞争性却是更深层次的。显然小贝是无法满足海藻内心里所需要,所追求的。海藻一直都是生活在一个没有自我的内心世界里,在她生活的二十多年中,她一直都压抑着自我的发展。她的内心里有一种对“被需要”的极度渴望,因为只有别人需要她,才会让她的自我觉得有存在的价值,宋思明的出现极度满足了海藻内心的那份渴望,所有的一切都似乎证明她是那么有价值和被需要。当海藻从宋思明那里拿走给姐姐应急的钱时,她心里平衡了,交易来得如此简单坦然,双方各取所需。海藻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因为她这样做不仅仅是满足了自己的虚荣,更是为帮助姐姐摆脱窘境。姐妹情夹杂着婚外情,让海藻越来越迷失在人性善恶的边缘。从小说中为数不多的几场情欲描写中,我们很自然地感受到不同性格的海藻,渐渐沦落到迷失了自我,这也是海藻不同阶段必需的
心路历程。孙告科在《颂祷与自诉》中说:“典型形象,既要描写人的横向的现实社会关系,又要描写纵向的文化关系,还要挖掘人的心灵这口‘深井’。”海藻从开始的单纯可爱的女大学生到最后甘做别人的情人,这反映了一个人心路历程的发展,揭露了人性堕落沦陷的过程,海藻遵从着自己的心,以人性最原始的心理变化对待着身边发生的一切,结果是凄凉惨烈的,却又是发人深省的。只是不知在现实社会中,有多少人像海藻一样,忍受善与恶的艰难抉择,在不断的诱惑和迷茫中让自己的心越走越远。
三、追问人性的意义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一)《蜗居》里透射出的人性欲望
1、心理结构的层次
精神分析学派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本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自我是自己可以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的,它要求自我按照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2、《蜗居》中的人性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