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败”再探(2)
2014-08-12 01:07
导读:通过例子e和f,我们都能看出不论是主谓宾成分完整(人众者胜天),还是省略主语的形式(胜之)都是主语战宾语,主语胜。 而败则不然。 败本身有像胜一样,即语
通过例子e和f,我们都能看出不论是主谓宾成分完整(人众者胜天),还是省略主语的形式(胜之)都是“主语战宾语”,主语胜。
而“败”则不然。
“败”本身有像“胜”一样,即语义向主语方向靠近的情况,我们称之为“主动式”。例如:
g.操军大败。奔华容道而行。[9]
h.秦遣兵救楚击吴,吴师败。[10]
例子g和h中“败”都是不及物动词,形式是:主+谓,后面没有接宾语,译为“主语败”。
“败”字除了上面这种情况,还有一种与“胜”字不同的用法,就是使动用法。例如:
i. 吴败越王勾践会稽。[11]
j. 南战于长于,败赵氏。[12]
我们可以看到,在竞技或战争的过程中,人们不仅仅在发挥一切自己的能力来赢取比赛,也在想尽办法“使……失败”,所以“败”在使用的过程中还有“使对方失败”的意思。如例i,意思是“吴使越王勾践败”,在这里“败”的是受事者,实施者“吴”就成了胜的一方。所以这句话说成“吴胜越王勾践”意思不变。正是古汉语中的使动用法造成了“败之”和“胜之”意义相同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
那么又怎么来区分“败”的两个用法呢?对于主语来说,“败”在用为主动的时候,(即上面提到的第一种情况)相对于被省略下去宾语来说也就是被动了,我们用一个介宾短语把它补全了,加上如“给”或者“于”所引导的短语,意思则能更好理解一些。在文言文里,被动语态省略介词是很常见的,我们看一下下面这例子。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13]
在这里,“请见”的后面就是省略了“于公”这两个字。而见是指“被见”。就是“请求被接见”的意思。很巧,接下来《左传》里接着写道: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在这里,左老头用的是“乃入见”而不是“乃见”,如果是乃入见,则后面不加“于公”二字也可,而如果用“乃见”的话,则后面必然是省略了“于公”二字。对于上面提到的例子c也同样适用,我们在“完败”后加上“于”字,这回再看是不是会顺眼很多呢?
参考文献:
[1]《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毛泽东著,《解放日报》1942年9月7日;
[2]《吕叔湘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1989年8月第一版;
[3]《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陆俭明,沈阳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
[4]《“战胜”“打败”都是赢》郑少鸾,《语文月刊》1994年第8期;
[5]《韩国完败,韩媒体连称意外,称夺冠道路上已乌云密布》,新浪体育网2005年05月12日18:47
[6]《古代汉语》王力,346-347页,2000年4月,中华书局
[7]《史记•伍子胥传》
[8]《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9]《三国演义》
[10]《史记•吴太伯世家》
[11]《史记•孔子世家》
[12]《战国策•齐策五》
[13]《左传-曹刿论战(庄公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