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本文对于“胜”与“败”的问题再一次进行了讨论,加入了一些随着语言发展而出现的新的语言事例,并对于过去所阐述过但没有弄清楚的部分加以阐述,使之更为清晰和明朗。
关键词:胜;败;语义;使动;被动
毛泽东1942年写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一文中说:
“何以对付敌人的庞大机构呢?那就以孙行者对付铁扇公主为例。铁扇公主虽然是一个厉害妖精,孙行者却化为一个小虫钻进铁扇公主的心脏里去把她战败了。”[1]
在这里面“战败”是指:孙行者将铁扇公主打败了,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理解下面这两句话呢?
a.孙行者把铁扇公主战败了。
b.孙行者把铁扇公主战胜了。
我们且不说他们是不是已经知道(或希望)孙悟空是战无不胜才这样讲,但去掉句子中相同的部分,就变成了“战胜”=“战败”了,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令人费解的答案。其实现实生活中这种现象并不是很少见,也曾有过人去写了东西去证明它。
吕叔湘先生就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说‘胜’和‘败’》,其中提到了这样的一个例子:1984年5月13日的《光明日报》和《北京日报》报道同一则新闻,一面的标题是“中国女篮大败南朝鲜队”,而另一面的标题则是“中国女篮大胜南朝鲜队”。两个标题一个意思,但如果消去两句中所有相同的部分就变成了“败”=“胜”了。[2]吕先生从外来的格语法以及古代汉语语法方向,即用主、谓、宾的不同搭配方式,动词的及物、不及物、被动等因素具体分析“败”和“胜”在不同语句形态中的排列形式所产生的现象和古代汉语中“胜”字与“败”字在现代语法中的部分残留的方向去作证明。可因为字数以及写作方向的限制,窃以为有些美中不足之处。格语法方面的讨论很是透彻的,但并未有一个明确的原理基础以证明它的使用机制,就像《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中对于这一现象的界定一样,《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只是将它定类为语义指向,[3]但没有明确的告诉你其使用的机制原理。另一方面,古代汉语的残留也只是说出了自动和使动现象在这一句型中的显现,并没有深入的探究,总让人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当然,这两个例子涉及到语言规范化的问题,“完胜”与“完败”最早都出现于球类或其他等的比赛的结果中,但发展到今天它却有逐渐向更大的范围发展、并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趋势,我们且不讨论它是属于专业术语还是行业语等等,但在这个人们越来越广泛的使用的情况下,同样是在“败”字后面接了宾语,但却没有像吕先生所说的表示打败别人,而是自己失败。那么,吕先生所阐述的动词用法的沿袭并不能解决现在的这种现象了。
让我们再回到“胜”和“败”的问题上来。为什么“败”在古代有使动用法而“胜”没有,这里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其实很简单,王力先生曾在《古代汉语》中说过:“使动用法这个语法特点造成一些特殊现象,举例说,‘胜之’和‘败之’意义相同,就因为‘胜’字被用为一般的及物动词,而‘败’字是使动用法。战胜了他和打败了他(使他打了败仗)意义就是一样的了。”[6]王力先生的意思是古时候,“胜”与“败”最经常的情况其实就是被人们用在比赛、竞技以及战争中的。自古以来,比赛、竞技以及战争除特殊目的特殊情况以外,人们都是为了用尽自身的所有优势以换取自己最终的胜利,那么“胜”的用法便也没有使动方面的,即没有“使……胜利”——不使自己胜利也不使别人胜利。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