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从体验论看汉语“吃”的转喻和隐喻认知模式及(2)

2015-09-13 01:09
导读:(二)“吃”与各类食物、食材互动的隐喻和转隐喻 按照配价语法理论,动词能支配名词词组,投射其自身的题元结构,即有由述位传达的活动状态的最低限

  
  (二)“吃”与各类食物、食材互动的隐喻和转隐喻
  按照配价语法理论,动词能支配名词词组,投射其自身的题元结构,即有由述位传达的活动状态的最低限度的参与者。“吃”的活动除了涉及施事(agent)外,还涉及客体(patient):“吃”的内容和对象,“吃”的最基本的搭配就是吃饭、吃菜、吃面、吃水果、吃酒、吃药,它们是“吃”的基本认知层面,本身没有任何隐喻意义,但是当“吃”和别的食物搭配在一起,就有可能因为该食物突出的性征、质征引起相似的联想,发生隐喻性的映射。这个过程更多的是主体的视觉和触觉与客体(食物)的互动。如果该食物前加上具有明显的区分性特征的修饰语,这个“吃”的短语就更偏离了吃饭的基本意义,获得了更大的认知力,具有更生动的隐喻意义。这一部分的隐喻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吃 食物,这一类往往是具体的,具有某种凸显的形征和质征的食物或食材,形征突出的有:吃鸭蛋(考试打零分)、吃烧饼(军中戏称打靶没有射中靶子)、瞎子吃汤圆、吃花生米(被枪毙)、吃黑枣(遭冷枪打死);质征突出的有:吃豆腐(占女性的便宜)、哑巴吃黄连等;
  第二类是对那些形征和质征均不突出,或比较笼统,泛指的食物或食材,如:食、粮、饭、面、果、酒、药等,就用吃 具有区分性特征的词 食物或食材的方法,在这些具有区分特征的词中,有少量的词是具体的食物,如:吃馄饨面(江湖黑话,把人捆起来丢到水里),吃板刀面(江湖黑话,把人砍死了丢到水里),拼死吃河豚(勉强从事),但大部分是和食物没有一点关联的、抽象的短语,如:吃闭门羹、吃软饭、吃平安饭、吃闲饭、吃青春饭、吃现成饭、吃开口饭(以表演戏曲、曲艺谋生)、吃这碗饭的、吃家饭拉野屎(吃里扒外)、吃偏食、吃独食、吃白食、吃闭门羹、吃苦果、吃恶果、吃禁果、寅吃卯粮、吃皇粮、敬酒不吃吃罚酒、吃花酒(旧时指在妓院挟妓宴饮)、吃后悔药、吃枪药、吃错药、吃定心丸等。这一类隐喻数量特别大,搭配也很随意,甚至,有些常用的、本身并无隐喻意义的短语,在特定的语境中和吃搭配,也会获得隐喻意义,如:我们公司负债一千万了,现在只能吃补药,不能吃泻药。这一类隐喻数量大,他们搭配较随意的特点是和客观现实以及我们的认知方式不无联系的。根据体验论的观点,体验、意义和思想的关键所在是有机体和客观环境的互动,这构成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在客观现实中,和具体的食物成品相比较,笼统的、泛指的食物原材料更普遍,几乎处处可见,接触越多的事物体验越多,因而,在语言上的反映也就越多。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第三类隐喻具有歇后语的特征,“吃”与动物吃的食物搭配,实际上,是借动物的行为来表现人的思维和特征。其结构亦如上所述,如:兔子不吃窝边草,好马不吃回头草,虎狠不吃儿肉,马吃夜草,猪八戒吃人参果,乌龟吃大麦,老虎吃刺猬,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狗改不了吃屎等。在这一类隐喻中,大部分动物的食物都非常形象具体,被用来表示抽象的概念,这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经历中提炼的结果。
  
  (三)吃与炊具、餐具、处所等互动的转喻和转隐喻连续体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吃的行为也从仅仅为生存而吃发展进化到为舒适、享受,以及其他目的而吃,从原始人的茹毛饮血到现代人的精细烹调、餐具考究,社会文明的发展带来了语言的变化,汉语里“吃”除了和各种形、质、材的食物相结合,构成隐喻外,还能与“吃”密切相关联的炊具餐具如锅、灶、碗、碟、盘、以及处所如馆子、食堂、大户、八方、山、水等相结合,构成转喻,如:吃小灶、吃食堂、吃馆子、吃大锅饭、吃小锅小灶、吃着碗里、看着锅里、吃大户、吃环境等,另外还有其他结构,如:吃瓦片、吃父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和尚吃八方、吃里扒外、吃原告、吃被告等,对于这些结构,有些观点认为:小灶、食堂、馆子、大户等代表吃的处所,可理解为“在……吃”,但很多地方就解释不通,对此,汉语界不少学者提出了质疑。笔者认为,从认知模式和映射方式来看,它们是具有指称和替代功能的转喻,食堂、馆子、大碗、锅、灶这些具体的事物当然不可能是吃的内容,但和吃的内容有密切的关联,由于它们与“吃”处于同一个认知框架,与吃的内容具有相邻近的关系,并有凸显的特点,因而,很自然地被用来转指这些地方的饭菜,这样的转指具有易感知、易理解、易记忆的转喻的本质特征;从形态上来看,它们属于构式结构,如将其分开或添加,插入其他成分就破坏了结构,不能被接受,更没有转喻意义,如我们可以说吃食堂、吃馆子、吃大户,但是不能说“吃二食堂”、“吃大馆子”、“吃大户人家”。同时,它们还可被数量词修饰,如:吃几顿食堂,吃几顿馆子,吃几次大户等,请看以下例句:
上一篇:数的概念——语义、语法及语用(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