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体验论看汉语“吃”的转喻和隐喻认知模式及
2015-09-13 01:09
导读:语言文学论文毕业论文,从体验论看汉语“吃”的转喻和隐喻认知模式及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摘要]研究了汉语“吃”的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模式和特点。语料
[摘要]研究了汉语“吃”的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模式和特点。语料的分析研究表明汉语“吃”的隐喻和转喻来自人体和客观世界的互动,来自人的感觉器官,即:视觉、味觉、触觉、嗅觉和食物的色、香、味、质的密切互动,还和各种食物的享用处所有着密切的联系。实证的研究还表明汉语“吃”的隐喻和转喻具有如下认知特点:转喻在其转隐喻连续体中具有重要的认知作用,较大的概括性使“吃”作为源语域得到更多的凸显,较高的使用频率使“吃”具有更多的隐喻和转喻,对食物的体验面越广,“吃”的隐喻性用法也越多,概念隐喻具有更强的认知力,汉语“吃”的隐喻和转喻具有汉语文化的民族特色。 [关键词]体验论;隐喻;转喻;吃;汉语 一 引言
认知语言学的体验论认为意义来源于我们的感觉运动的体验,通过想象机制,如概念隐喻、转喻、范畴辐射、以及种种概念合成的方式,这种体验的意义得以扩展,形成了抽象的概念化和推理。我们感官运动的体验模式有哪些?最基本的体验域有哪些?这些问题是体验论研究关注的焦点,亦直接制约和影响词汇意义的隐喻性扩展。莱考夫曾对自然体验下过一个定义:自然体验是我们的身体(包括感觉、运动器官、智力、情感等)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包括运动、操
作物体、吃饭等),以及我们与同一文化(包括社会、
政治、经济和宗教环境)中不同的人群的互动的结果。“吃”是人类最基本的自然体验之一,这种每天反复发生的自然体验固化成为体验格式塔,具有很强的认知力,大量隐喻性的思维就来自体验反复发生的模式,当它们和某一特定的文化积淀相结合,就必定产生民族文化特色的生动形象的隐喻,如:
英语中的eat into one’s pocket toomuch(花费太多),be eaten up with disease(疾病缠身),eat up one’s savings(耗尽储蓄),eat up one’swords(食言)等。而在汉语里,“吃”是一个具有更丰富的文化内涵的词,其意义远远超过了“吃”这一动作本身的含义,比英语“eat”具有更多的概念隐喻、隐喻、转喻和转隐喻连续体。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首先,中国是一个农业的国度,自古以来都把“吃”看作头等大事,“民以食为天”的概念在中华民族文化意识中根深蒂固,人们注重吃,讲究吃,关心吃。“吃”是生活的主要内容,连人们见面的问候语都是“吃了吗”;另外,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物产丰富,食物品种繁多,八大菜系的烹调方法各不相同,食物的色、香、味也各具特色,食物五花八门,体验各不相同,在享用食物的过程中,人们经历了感觉一知觉一表象的认知过程,逐步构建出了“吃”的抽象的认知模式,这些不同的认知模式为隐喻性的思维提供了基础和前提。鉴于中国丰富的食文化,汉语里“吃”的隐喻和转喻的用法比其他语言更丰富多彩,以“吃”为关键词上网搜索,汉语“吃”的隐喻和转喻可以说是铺天盖地。
但是,国内语言学界有关汉语“吃”的隐喻研究仅有为数不多的文献。笔者以“吃”为关键词,从《现代汉语词典》、《中国成语大辞典》、
北京大学汉语语料库以及互联网上收集了大量的有关“吃”的语料,通过分析“吃”的动作与食物及食物相关联的因素互动的方式,比较“吃”与不同食物搭配时隐喻数量的区别,以及汉语“吃”的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模式,“吃”的概念隐喻的认知特点,研究的结果为本文开头提到的认知语言学的体验论命题提供实证性支持。
二 汉语“吃”的隐喻和转喻的归类
(一)“吃”与食物的色、香、味、质互动的转隐喻
在人的认知过程中,人的身体和客观世界互动首先会产生一种感知体验,如感知环境、移动身体、发出动力、感受力量等,就“吃”这一个动作和过程而言,就涉及人的身体和食物的互动,需要以上几种感知方式共同配合,食物的色、香、味、质会分别刺激人的视觉、味觉、嗅觉和触觉,食物赤橙黄绿青兰紫的颜色,酸甜苦辣的味道,芬芳诱人的气味,软硬松紧的程度都在吃的过程中得到一一的体验,这种身体与食物的色、香、味、质互动导致的反复发生的感官体验是“吃”的隐喻意义扎根的基础,概念的构建和抽象的认知模型的建立导致了“吃”与食物的色、香、味、质相结合的一系列隐喻和转喻,如吃红(赌局中赢方让别人分享利益)、吃黑、吃白、吃醋、吃苦、吃香、吃甜头、吃苦头、吃软不吃硬、吃明不吃暗、吃咸盐讲淡话等。从其认知过程上来看,首先是“吃”的内容的意义发生了改变,红、黑、白、苦、辣、酸、甜、软、硬、明、暗分别指代利益、好处、阴谋诡计、艰难、嫉妒、柔和、刚强坚定等,它们都是转喻性的指称,由于这些转喻性指称的影响,“吃”的意义也随之发生改变,产生隐喻映射,和其后跟的受事一起,构成转隐喻;从结构上来看,这些“吃”与人的视觉、味觉、触觉搭配的隐喻是形式和意义的固定匹配,是人在通过对食物色、香、味的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借助隐喻性思维构建的语法化结构,这是一种构式结构,不能随意将其拆开,或在之间加入其他成分。它们的构式意义远大于将其分开的词汇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