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话“和谐”(1)(2)
2015-09-14 01:32
导读:如今,有人认为,让父母衣食无忧,就算尽到责任和义务了,但孔子不这么认为。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如今,有人认为,让父母衣食无忧,就算尽到责任和义务了,但孔子不这么认为。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在孔子看来,所谓孝顺,只是说能够做到供养,这是很不够的,因为狗马也能得到饲养。如果对父母没有尽到孝敬之心,那样供养父母与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子夏曾经就这个问题请教孔子,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孔子的意思是:对待父母,做到和颜悦色最难。有事情,子女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食,让父母先吃,但如果子女的脸色很难看,难道这能算孝吗!由此可见,构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和谐关系,仅仅重视物资生活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重视精神生活,而且后者比前者更重要。
孝敬父母,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华中科技大学曾经给学生布置了一道暑假作业,要求学生为父母洗一次脚,结果绝大多数同学没有完成。虽然为父母洗脚与孝敬父母不能同日而语,但也能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子女对父母的感情。日本一家企业的老板
招聘员工,要求2名应聘者先回家为母亲洗一次脚,次日再来应试,其中一位应聘者以为老板出“偏题”,没放在心上,次日应聘时夸夸其谈如何舍“小家”为“大家”,如何效忠于老板,结果未被录用。另一位应聘者则虔诚地为母亲洗了一次脚,次日应聘时声泪俱下地忏悔自己的过错,表示要牢记母亲干裂的脚给自己心灵深处刻下的创伤,决心勤奋工作,努力赚更多的钱来改善母亲的生活条件,结果被老板录用。在日本老板看来,一个人缺乏孝心和爱心,就不可能为老板效忠。最近湖南卫视《晚间》播报了一条“因为儿子不孝,两老无依无靠”的消息,观后令人心寒。说的是某乡村有两位年迈老人,一位重病緾身,卧床不起,一位丧失劳动能力,住在一间不足4平方米的破棚子里,而大儿子的两层楼住宅距此不足50米。两老有3个儿子,却都不给一分钱,家无一滴油、一钱盐,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其实,两老的要求并不高,只是希望吃上油盐,连这点小小的要求都不能满足,距孔子所倡导的“事父母,能竭其力。”(《学而》)岂不是相差十万八千里?!中华民族有着孝敬父母的优良传统,即使是经济十分落后的近代,这一优良传统依然熠熠生辉。然而,在经济比较发达的今天,子女与父母之间却出现了某些不和谐的现象,难道不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吗?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鲁道明
当代汉语词汇研究之反思
动量词“回”“次”的差异及其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