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发展农村金融列入统筹城乡发展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现行的农村金融体系不能充分满足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为了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农村金融体系需要进一步的变革、创新,逐步建立和完善新的农村金融体系。文章分析了我国当前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改革和完善我国新农村建设中金融体系的战略措施。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金融体系 完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面临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新农村建设,必须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新农村建设所需资金也主要应通过金融市场解决。金融要想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发挥农村经济发展“助推器”作用,关键是要解决目前金融支农方面所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培育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农村金融市场。
一、新农村建设中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村金融体系的主要问题在于,随着我国商业银行改革不断深化,农村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已不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民、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
1.金融机构体系不健全,不能充分满足新农村建设需要。当前,农村金融体系伴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和集约化经营,金融机构大幅撤销县及县以下机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存在大幅度收缩的状况。在这种状况下,由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为辅助的三家传统农村金融机构组成的“三分天下”支农局面,已形成“空心化”局面,存在着分工不明确、产权不明晰、缺乏层次等问题。农村信用社事实上被孤立为农村金融“光杆司令”,以向农户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的方式提供资金,这种小额信贷具有扶贫性质,一方面符合信贷条件可以取得贷款的农户少,另一方面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扩大再生产的资金需求量加大,小额信用贷款已无法满足较大额度的贷款需要。
2.资金利率形成机制影响资金的优化配置。对农村金融市场实行十分严格的金融管制,利率形成机制还未完全市场化,在民间借贷市场活跃的情况下,资金市场存在两个价格,导致资金供求基本信号被扭曲,影响了资金的优化配置,这本身也是导致农村资金抽往城市和地下金融禁而不绝的一个重要原因。
3.资金供给短缺,局部形成寡头垄断的局面。农村金融的供给方仅为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实行商业化改革后,大幅度撤并县以下营业网点。农业发展银行也因政策性亏损等原因,业务范围大量收缩,与绝大多数农户没有业务联系。目前,农业新增贷款85%以上都来自于农村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几乎成了农村金融市场上唯一的供给方,是农村金融市场的事实上的垄断者,导致农村金融市场无法形成必要的竞争。
4.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健全。一是硬件建设不适应业务发展需要。近年来,一些经济发达的专业村、成规模的农业生产示范基地的金融服务需求甚至超过了部分集镇,迫切需要建设新的网点。二是软件建设亟待加强。
农村金融营业网点服务方式、服务手段落后,电子化、票据化程度较低,支付结算体系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