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二、ERM的国际经验
美国著名的专业机构COSO在2003年7月份公布了《全面风险框架(草案)》。该框架规定:“全面风险管理(EnterpriseRiskManagement,简称ERM)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受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的影响。这个过程从制定一直贯穿到企业的各项活动中,用于识别那些可能影响企业的潜在事件并管理风险,使之在企业的风险偏好之内,从而合理确保企业取得既定的目标。”ERM框架有三个维度,第一维度是企业的目标;第二维度是全面风险管理要素;第三维度是企业的各个层级。企业的目标有4个,即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全面风险管理要素有8个,即内部、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与交流、监控;企业的层级包括整个企业、各职能部门、各条业务线及下属各子公司。ERM三个维度的关系是,全面风险管理的8个要素都是为企业的4个目标服务的;企业各个层级都要坚持同样的4个目标;每个层次都必须从以上8个方面进行风险管理。全面风险管理也是《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蕴涵的风险管理新理念,是当今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新趋势。全面风险管理是全程、立体、动态、计量的风险控制。目前,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理念体现在:
(1)化的经营理念。国际先进银行市场化经营理念的实质是利益均沾、风险共担,以求共赢。以香港地区为例,香港大小银行150多家,但无论大小都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即使有能力满足单一客户的大额贷款要求的大银行,它们往往也不会“独吞”,而是采取“银团贷款”的方式分散风险。市场化的经营理念有效和分散了风险,造就香港弹丸之地却支持各家银行盈利的奇迹。(2)明确的风险管理战略。董事会依据环境的银行的市场定位,制定中长期的经营战略。在此基础上,依据主要股东风险偏好,在风险和收益间进行权衡,确定回报目标,制定银行的风险战略管理。银行的高级管理层依据董事会制定的经营战略和风险管理战略,负责银行的经营管理,经营绩效由董事会考核。(3)完善的风险管理组织。实行董事会、高级管理层相互独立的、立体的风险管理体系,即所有者从外部对经营者的经营管理行为进行监测,高级管理层对分支机构的业务风险、管理风险进行实时控制。董事会下设风险委员会对全行的风险尤其是高级管理层的风险进行全面监测。银行高级管理层则建立另一套风险控制框架,实行风险的自我控制与管理,通常设立内部审计部或稽核部。 (4)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随着信息技术和计量经济的发展,国际先进银行的风险管理广泛运用了模型。运用模型,根据建立的庞大健全的数据库,能够准确地计算出客户的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从而大大提高风险管理的能力和效果。
三、符合国际惯例适合我国国情的国有商业银行ERM构建
尽管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为全世界的各类银行设计了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法,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告诫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实施新资本协议要有充分准备,不应盲从,要考虑本国实际情况,不应该降低实施质量,应在完全或基本遵守《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的基础上向新协议过渡。因此,我国转轨时期,国有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思想是,风险管理战略必须与银行的经营战略相适应。如果二者不匹配,其结果将是:在经济扩展时,银行对业务发展给予更多关注,风险管理没有受到应有重视,而在经济紧缩时,风险控制受到高度重视,市场开发则缺乏足够动力。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国有商业银行如果没有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制约,为了解决问题,力求快速增长业务,同时管理薄弱,内控松弛,结果业务增长的收益远不如新形成的风险大,这样的增长会给将来造成更大的风险。可见,国有商业银行要转变为现代银行企业,必须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构建要做到:(1)全面风险管理的组织设置。国有商业银行首先在董事会和CEO层面分别设置风险管理委员会;其次,在首席风险经理层面实行风险分类管理,下设风险战略部、外在风险管理部和内在风险管理部;在外在风险管理部和内在风险管理部下按风险归属分别设立信用风险管理部、市场风险管理部、操作风险管理部、合规部、信贷检查部等。(2)制定完整的风险管理流程框架。国有商业银行应从五个方面建立全系统风险流程框架:一是风险管理政策、标准和工具的制订和批准流程;二是政策执行和监督流程;三是例外计划的处理流程;四是风险状况变动的连续跟踪流程;五是向高级管理层和相应的管理委员会的报告流程。(3)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模型。在风险管理工具和系统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应尽可能按《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开发各类风险评估、计量模型和IT系统,因为风险计量是经济资本、风险限额、风险调整、绩效考核等风险控制工具的基础。当务之急是尽快收集、整理分散在各部门、各机构的历史数据,实现全行业务数据和管理信息在和上的同步集中,建立起综合的数据库;专业的风险管理人员以综合数据库为基础,借鉴国际先进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的经验,采用历史数据和结果对先进的风险管理模型进行,适时调试参数,由此形成适应我国国情的风险管理模型。(4)建立横向协调机制。国有商业银行在对风险管理和业务经营实施“决策分离、平行作业”的前提下,银行各部门应改进工作作风,加大业务、产品、客户等信息的跨部门横向流动,既保证风险控制的独立性,又强化风险控制部门之间及其与业务部门的沟通与交流,建立起密切的横向协调机制和纵向报告制度,避免相互推诿而延误风险监测与处理时机,提高风险管理效率并促进业务发展。(5)风险管理人才培养及队伍建设。国有商业银行在向现代商业银行过渡过程中,对管理和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巨大。要建立关键人才管理流程和计划,系统地建立人才招聘、培训和职业发展计划,要积极发现银行内部的技能需求,培养关键人才,特别是风险管理人才。在此基础上建立高素质、复合型的风险管理队伍,加强对交叉产品的风险识别、度量和控制的研究,致力于精干、高效、全面的风险管理。对于关键岗位,可采取“引智”战术。日本在第五代研发上后来居上超越美国,其秘笈是“引智”,请美国相关权威专家来日讲学,获取核心技术的理论思想,然后加以吸收改进,开发出日本的高技术产品。(6)全员风险管理理念的树立。完善的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组织构建还只是“形似”阶段,一切工作最终依赖人去做,而人的风险管理观念和意识的树立才是“神似”阶段。因此,全体员工的职业道德和风险意识培养在某种意义上比风险管理组织构建更为重要。需要强调的是,全体员工的风险管理理念是在业务和市场拓展的前提下来树立的,不能单一就风险谈管理,要在研究市场和业务的过程中研究风险及其管理,树立更好地促进发展的风险管理理念。在此基础上培育与业务发展相协调、相促进的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总之,国有商业银行在从风险控制向风险管理转变的过程中,只有对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有正确的了解和认识,并将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经验与我国国情相结合,才能有助于符合国际惯例适合我国国情的国有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