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用衍生产品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2)
2013-10-23 01:12
导读: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总回报互换可以对冲信用风险暴露,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种互换使面临着利率风险——即使参考资产的信用风险没有发生变化,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总回报互换可以对冲信用风险暴露,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种互换使面临着利率风险——即使参考资产的信用风险没有发生变化,只要LIBOR发生变化,那么整个总回报互换的现金流也要发生变换。
为了剥离出总回报互换中的利率敏感性因素,需要开发另外一种信用互换产品。这就是违约互换,或者可以叫做纯粹的信用互换。总回报互换类似于或远期交易,违约互换则类似于期权交易。在违约互换中,银行(保护的买方)向某一机构(保护提供方)定期支付固定金额或前期费用(类似于违约期权价格)。如果银行的贷款并未违约,那么他从互换合约的交易对手那里就什么都得不到;如果该笔贷款发生违约的情况,那么互换合约的交易对手就要向其支付违约损失,支付的数额等于贷款的初始面值减去违约贷款在二级上的现值。在这里,一项纯粹的信用互换就如同购入了一份信用,或者是一种多期的违约期权。
2.3 利用信用联结票据(Credit-linked Note)简称(CLN)对冲信用风险
CLN是嵌入信用违约互换的结构化票据。银行(保护买方)与CLN发行人(一般是SPV)达成违约互换交易,发行人向者发行以单笔贷款或贷款组合为参考的CLN,并对其支付利息,其中包括保护买方支付的保险费。若参考人没有违约,投资者在到期时收回票据面值,一旦发生信用事件,发行人即停止支付票据利息,并将票据面值扣除对保护买方的或有偿付后的余额(参考贷款残值)返还给投资者。
作为融合信用衍生交易的化品种,CLN既是对传统结构化金融工具的改良,又保留了证券化的基本特征:与传统证券化相比,CLN是复制参考贷款信用风险的合成投资工具,将信用风险转移给投资者,而贷款仍留在银行表内,无需贷款转让的繁琐手续。与其他信用衍生品相比,CLN对于保护买方的吸引力在于没有交易对手风险。由于投资者购买CLN时己支付了票据面值,当违约发生时,发行人只需返还残值,而违约互换的保护卖方未提供履约担保,若信用事件发生,保护卖方可能不履行支付承诺。对于不能涉足衍生交易但可购买票据的投资者,CLN能提供参与信用衍生交易的渠道。此外,CLN能像其他债券那样方便地出售,具有较好的流动性。由于CLN可全面消除基础工具的信用风险,因此特别适合商业银行大额贷款信用风险的规避。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3 信用衍生产品对商业银行风险的意义 (1)分散信用风险,这是信用衍生产品最基本的功能。对于商业银行来讲,它主要是通过放贷并提供信用市场的其他配套服务而赢取利润,这必然使其处于信用风险持有者的地位。传统的资产组合管理通过贷款组合的分散避免信用风险的过度集中。然而,这一策略在使用中面临诸多困难。首先,贷款的流动性限制:大多数贷款由于客户关系、、交易费用和监管的原因,银行不愿出售风险资产。其次,地域和行业限制:银行的贷款投向受制于一国和地区的产业结构,如果银行主要业务地区的产业结构不合理,银行的贷款结构必然会受到不良影响。另外,各个银行在经营地域和客户基础上都有相对的比较优势,导致银行的贷款集中于有限的地区和客户领域。信用衍生产品的出现,使得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购买或转移贷款组合的信用风险来使其贷款组合最优化,实现跨地域、跨行业的合意贷款组合,避免信用风险的行业或区域过度集中,从而使传统消极、被动的回避风险,转化为积极、主动的分散风险。
(2)较好地解决“信贷悖论”。出售贷款可以分散、转移贷款的信用风险,但对银行和客户间的关系具有负面影响,出于角度和信誉角度的考虑,大多数客户不愿看到贷款在二级市场上出售。信用衍生产品交易是保密的场外交易,交易与否、交易价格不为第三者知道,商业银行可以在不让借款企业知悉的情况下进行,从而使银行能够将客户关系管理与信贷风险管理分离开来。银行可利用信用衍生工具进行表外交易,保留贷款而出售其信用风险,既改善了贷款组合的风险—收益状况,又不会对有价值的客户关系产生消极影响,有效地解决“信贷悖论”难题。
(3)信用衍生产品为银行分别独立地管理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创造了有利条件。在信用衍生产品产生前,信用风险管理和市场风险管理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为管理市场风险而进行的资产组合的调整会影响到信用风险的暴露而受到制约,同样,为管理信用风险的资产买卖也会影响组合的市场风险。信用衍生产品剥离信用风险的特性极大方便了银行复杂资产组合的风险管理。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4)进入新的贷款市场。规模小、信用等级低的银行相对规模大、信用等级高的银行在发放贷款方面有比较劣势,很难直接获得对高质量级借款人的贷款。信用等级高的银行可能由于对某一高质量级借款人的贷款过于集中而需要分散风险,小银行通过向大银行出售信用保护间接进入高质量级贷款市场,从而平衡其高收益率贷款组合,大银行藉此也转移了信用风险。同样的分析也适用于不同的地域。某中国银行可能极为擅长向自己
的借款者进行贷款,而某外国银行想通过承担该贷款的信用风险来分散其全部贷款组合,但苦于对中国客户贷款的经验和能力不足,该外国银行可以通过与这家中国银行进行信用衍生产品交易的方式来达到分散贷款组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