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信用社贷款存量风险成因及应对策略(2)

2013-11-06 01:05
导读:不是以其信誉度及竞争能力、发展前景来衡量,而是看什么样的所有制性质及计划依赖程度。贷款方式主要采用信用贷款。而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
不是以其信誉度及竞争能力、发展前景来衡量,而是看什么样的所有制性质及计划依赖程度。贷款方式主要采用信用贷款。而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实行体制转变,使原有的贷款对象及贷款方式、选择方式的弊端暴露出来。其一是受到干预,信用社不能自主经营选择贷款对象和贷款方式。有的一味照顾领导关系,不敢坚持原则。其二是为了竞争和争夺市场乱拉客户,不讲求经济效益,盲目发放贷款。其三是贷款不坚持按规范化程序办事,个别农村信用社信领导专横,一个人说了算。一方面是信用社干部素质低,决策能力弱,使不该贷的对象贷了款。另一方面在已发放的贷款中,由于贷款对象不当和贷款方式选择不当而造成了大面积的逾期贷款,形成了较严重的贷款存量风险。这方面的教训也是很深刻的。



  二、信用社信贷资产存量风险的消除

  按照目前农村信用社贷款存量风险的类型及性质划分,其原因又可分为信用风险、风险、经营风险等几大类。针对这些原因可具体制定对应的策略。

  1.信用社信用风险及化解的政策

  信用风险是指农村信用社交易客体有意违约或因客观因素变化而无力履行合约义务而造成农村信用社信贷存量资产损失的风险。其主要表现为大量借款人不能如期归还贷款本金和利息,从而造成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比例居高不下,贷款应收未收利息不断积累,而坏账损失难以消化。农村信用社贷款存量风险的形成既有与商业及其他机构的共同特点,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表现在:(1)农村信用社自身及农村经济体制的多变性是引发农村信用社信用风险的基本因素。可以说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和农村经济体制的每一次变革,都加大了农村信用社的信用风险,造成了一大批贷款债权悬空和信贷资产损失,形成包袱。(2)由于农村信用社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三农”,而生产和农村经济又易受自然灾害影响,因而每当有大的自然灾害发生,极易造成大批贷款户因财产、生产的严重损失而难以偿还借款。另外,由于我国农业机制还没有健立和健全起来,因此,自然灾害造成的巨大损失无法得到有效的补偿,最后往往被直接转嫁到农村信用社身上。(3)在农村难以落实抵押担保等贷款担保措施。农村信用社的许多借款人由于经济基础薄弱。拿不出什么符合条件可用于贷款抵押的物品。另外,再加上现行抵押物登记费用昂贵,手续烦琐,大多数农村没有办理抵押登记机构,而需要到较远的县城去办理,借款人多数不愿办理。因而也就实际上造成了农村信用社大量贷款没有抵押担保,即使办理了抵押担保手续实际上也是徒有虚名的状况。

  对于这些情况,为防范和化解风险,应采取多方面的措施予以解决。

  一是要对农村信用社历次体制变革形成的资金损失进行一次全面的清理,对确属政策性因素形成的损失,应分清责任,应由国家及地方政府部门承担消化的部分,应逐级向上反映,力求尽早解决。

  二是加快信用社呆账核销的力度。在现行农村信用社自身承受能力的范围之内,允许其提高呆账核销比例。

  三是尽快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保障制度。通过参与建立和促进建立农业保险机构,开办农业保险业务,使农村借款人在遭受自然灾害损失时,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损失能得到一定的补偿。

  四是根据农村信用社贷款的对象和经营特点,研究和制定与农村特点及农民借款户相适应的简单易行的贷款抵押担保办法,为农村信用社贷款一方面提供可抵押担保行之有效的措施,另一方面增强信用社贷款的保障。

  2.信用社贷款存量中的财务风险及应对策略

  财务风险是指农村信用社由于历史包袱沉重、利率倒挂及其他政策性、经营性因素,从而造成严重经营亏损,历年亏损挂账难以消化,不生息资产比重过大,大量蚕食、占用信贷资金,形成财务状况不断变化,最终导致的风险。

  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一是农村信用社历次体制变革,尤其是1996年“行政脱钩”,给农村信用社留下了沉重的包袱。再加上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通货膨胀时期,农村信用社为国家分忧,开办保值储蓄没能得到国家的补偿,只能依靠自身的力量进行消化,从而形成上述问题。二是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环境决定了其资本金较高,各项存款中高成本的定期存款占到了60%以上,其大量存放央行及同业款项利率严重倒挂,形成了亏损。三是农村信用社分散性强,点大面广,面对千家万户,形不成规模经营效益,而其库存现金占压、运钞的费用开支、资金结算及营运成本等均高于其他金融机构。

  针对这些问题,主要应进行以下措施以化解风险:

  第一,合理消化历史包袱。应按照其形成的原因及应承担的责任,采取由国家、地方政府、人民银行、农业银行及农村信用社各自消化一部分的办法逐步予以解决。

  第二,实行优惠利率政策。中央银行应根据农村信用社具体经营特点,对农村信用社转存于央行的款项实行优惠利率,改变利率倒挂的现象。同时,还可考虑发行优惠利率的特别债券或者办理特种存款,从而吸纳部分农村信用社的富余资金。

  第三,实行减免税政策。考虑到农村信用社承担支农的重任,国家可将其作为农业企业从而给予一定的减免税政策的扶持,尤其是对贫困山区和高风险信用社在一定期限内实行免税的优惠政策,以使其充分得到休养生息,化解风险。

  第四,农村信用社应针对自身经营管理中的问题,有目的的调整部分业务规模小、经营效益差的机构网点,达到压缩自身费用开支,降低不生息资产比重,提高资金营运效益,逐步减少和消化经营亏损之目的。

  3.信用社经营风险及应对策略

  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是指在其营运过程中,由于经营管理不善而导致的贷款存量资产风险,主要表现为;(1)资金超负荷,超比例经营,(2)从事违规经营,如高息揽储等;(3)行政干预形成的权力贷款、人情贷款等;(4)贷款集中投向了高风险的行业和企业;(5)营业差错多,失误多;(6)结算手段及电脑设备等落后。

  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形成的原因在于:首先,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制变动频繁,使信用社管理被削弱。其次,由于信用社现行管理体制不顺,联社以上还没有形成强有力的行业管理组织,形成了管理系统上的缺位断层,使基层信用社的经营缺乏应有的与约束。第三,则是由于农村信用社资金结算的渠道不畅,电脑运用比较落后,技术管理跟不上等因素引发。第四,农村信用社人员素质及管理水平相对较低,差错率较高。再加上一些基层社内控机制不健全,规章制度不完善、不落实,从而使违规操作、违章办事等现象发生,形成了经营风险。

  对于这些风险,一方面应尽快建立信用社的行业管理组织,从而强化行业管理对农村信用社稳健经营的指导和约束,控制信用风险。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内控机制,强化稽核监督,加强规章制度的落实,大力疏通结算渠道,强化结算管理。同时,要加强信用社员工及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并大力引进和培养电脑技术人才。

上一篇:浅议应用型大学金融学精品课程教材建设的几点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