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观角度的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分析(1)
2014-05-18 01:10
导读:金融论文毕业论文,基于微观角度的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分析(1)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摘 要:近年来,银行业流动性过剩的现象已日益突出,很多学
摘 要:近年来,银行业流动性过剩的现象已日益突出,很多学者从多方面对这一现象进行理论解释。从微观经济主体——居民和商业银行的角度分析了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居民的高储蓄倾向,二是银行的经营方式以及资产结构不当。针对这两点原因,从商业银行创新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流动性过剩可采取的措施:调整信贷投放结构,推进经营方式创新,开发金融产品创新。
关键词:流动性过剩;商业银行;微观主体
流动性是指银行业(主要是商业银行)作为社会资金供应与需求传递的中介,在运行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低流动性资产向高流动性资产的转变能力,即通常所说的变现能力。其表面上体现为银行的承兑能力,实际上体现的是银行业的资金供求关系。流动性过剩是指银行在资金供求关系宽松情况下出现的资金供应严重大于需求的现象。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由于受体制性信贷膨胀及信贷资产质量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一直存在着流动性不足的问题。但从近年国内金融的运行情况来看,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日渐突出。这一点可从近十年来我国人民币存贷款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分析得出。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显示,1996年底全国包括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在内的各项人民币存款总量为68 595.6亿元,当年各项贷款为61 156.6亿元,富余资金(存贷差)仅为7 439亿元,约占存款总量的10%;而至2006年8月底,全国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达323 903.0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218 836.14亿元,富余资金已超过10万亿元,占比达到32.4%。
与此相对应,2000年至2004年,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年均增长率高达32.94%。2005年3月17日,央行下调超额准备金利率0.63个百分点后,至2005年底,超额准备仍高达12 600多亿。同时,过多的流动性使得大量银行资金在找不到出路的情况下,被迫涌入目前亦很狭小的货币市场,导致货币市场收益率水平屡创新低,2005年12月份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1.72%,比上年同期低0.35个百分点,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1.54%,比上年同期低0.34个百分点,三年期国债收益率仅为2.23%,并出现了和银行存款利率倒挂的现象,这极大吞噬了银行业的利润。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此外,2005年12月19日央行发布公告,允许所有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者投资公司债券,目的也在于缓解金融机构相对过剩资金对债券市场的压力。种种迹象表明,当前银行业正陷入流动性过剩的困境(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中国金融年鉴》,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
二、从微观主体的角度分析流动性过剩的成因
(一)居民的高储蓄倾向
截至2006年8月底,我国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323 903.07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额高达156 282.14亿元,居民储蓄率进一步上升至48%。因此,从流动性过剩的供给因素来看,居民的高储蓄倾向和高储蓄率是导致银行业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之一。
1.居民收入分配的不均格局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提倡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客观上形成了城乡贫富不均的格局。从可得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近几年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如2004年和2005年的基尼系数已经逼近0.47。一般而言,居民收入越高,边际消费倾向越低;居民收入越低,边际消费倾向越高。因此,在中国这样一个贫富差距过大的发展中国家里,大量的储蓄存款集中在少数的高收入群体中,边际消费倾向高的低收入群体的存款反而很少,由此给商业银行带来流动性过剩的危机。
2.居民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预期
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重大的体制改革措施,如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改革。从短期来看,这些改革措施使得中低收入群体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预期提高,从而提高预防性储蓄。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5年社会蓝皮书》中的调查显示,子女教育费用、养老、住房排在居民总消费的前三位;央行上海总部披露的一份调查显示,居民为得到利息的储蓄动机仅占9.84%,而教育费、养老费用、预防意外这三项预防性储蓄动机合计为51.5%。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同时,我国
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教育费用和医疗费用的不断攀升,大大强化了居民储蓄的意愿,影响了城乡居民家庭的消费倾向。因此,未来不确定性预期的提高也是导致储蓄增加的重要原因。
3.居民消费环境的影响
投资渠道狭窄、消费环境不健全也是影响居民可支配收入中储蓄代替消费的重要原因。如前文所述,高收入群体中用于日常消费的开支比例很小,更多的钱是用于投资,但在目前资本市场不景气、投资渠道狭窄的情况下,高收入群体的储蓄意愿必然增强,即更多的选择将钱存入银行,由此成为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重要资金来源。
近年来,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消费支出却没有同比增长,除了上述因素以外,消费环境的不够透明、不够规范也降低了人们的消费欲望,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先后经历了两次消费升级,日常耐用消费品的普及程度已经显著提高,当前正面临着汽车、住房第三次消费升级,但是在经历了2003年和2004年的消费高涨以后,能源紧张、交通状况恶劣、房价居高不下的瓶颈,使第三次消费升级迅速转入低谷,致使中等收入阶层更多的将钱存入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流动性过剩。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