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进入中国银行业热潮分析(1)(2)
2014-06-02 01:11
导读:三、 国际经验的启示 国际经验并没有对外国投资者最终将会对中国银行业产生怎样的影响提供很多角度。大多数研究专注于分析外资银行全资拥有分支机
三、 国际经验的启示
国际经验并没有对外国投资者最终将会对中国银行业产生怎样的影响提供很多角度。大多数研究专注于分析外资银行全资拥有分支机构或者对国内银行拥有控股权的情况。外资目前对中国银行业的进入形式是非常特别的,外资银行只占有相对很小的股权,而且以目前的计划来看,这种情况还会维持很长时间。虽然几乎所有的银行都有一个战略投资者,但是外资银行控制的银行资产数量还是很少,参与管理的程度同样也很有限。
国际经验显示外资银行的进入对提高效率存在正面效应。例如,美国
放松银行在各州之间开设分行的限制后,在信贷的可获得性、银行效率和经济增长方面都有所提高(Jayartne and Strahan, 1996&1998)。外资银行的投资经历表明外资银行对提供东道国银行业的平均效率的确存在正面效应,因为这些外资银行在其母国通常都处于经营最有效率的银行之列。外资银行进入的收益可能取决于东道国的发展水平。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而言,比如中国,外国进入者往往比负担沉重的本国银行更有效率,更激烈的竞争也将提高总体银行效率。当外资公司进入他们有优势经验的市场并引进更多复杂的风险管理方法时,外资银行的参与往往会尤其有效。其他有关外资银行进入、市场结构和息差、利润空间之间关系的研究(Barajas, Steiner, and Salazar, 2000 and Demirguc-Kunt, Laeven and Levine, 2004)同样显示外资银行进入和金融中介效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很多发展中国家的担心之一是外资银行会掠夺最好的顾客,把低质量的顾客留给国内银行,这将导致国内银行面临更高的资产组合风险、不能为风险偏好度高的顾客提供信贷。虽然有一些事实表明外资银行至少在最初阶段提供了更高质量的服务,并成功赢得最好的客户,但是并没有结论性的证据表明这就不是一个有效结果或者这将影响金融稳定。在最近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中,Detragiache, Tressel and Gupta(2006)表示在一些贫穷的国家,外资银行参与程度愈高,对私人部门的借贷就愈少。外资银行渗入愈多的国家,信贷增长愈慢、信贷的可获得性降低。但是,他们并未发现外资银行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负面效应,因此这个担心可能并不适用于中国。而且,中国的主要问题是银行中介职能的低效,而不是信贷可获得性的缺乏。
银行所有权的国际化也会对银行的息差和盈利能力产生显著影响。在发展中国家,外资银行尤其实现了更多的利差收入和更强的盈利能力。这个发现可能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在发展中国家,外资银行的技术优势足以弥补他们在借贷和吸收资金时的信息劣势。但是,在发达国家外资银行的赢利能力较低,在这些地区,他们并没有多少技术优势。
四、 结论
近期外国投资对中国银行的投资热潮和根据WTO协议进一步开放的承诺形成了目前正在进行的中国银行业改革的特有因素,并显示未来外资银行将很有可能在中国银行业日益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以国际经验的角度,总结了外资银行对中国银行业的进入情况。
虽然在很多国家,外资银行的进入往往采取直接收购或者控股的形式,但是外资在中国银行业所占的份额很小、所参与的管理程度也很有限,这主要是因为目前的法规限制。从外资银行的角度来看,这些投资是进入中国市场具有战略性的步骤,但是至今他们其实只是中国银行业资产组合的重要投资者而已,他们的业务活动还处于边缘状态。
总体来说,中国将从进一步向外资开放银行业中获得很大的收益。国际经验的最重要启示是当外资银行有足够的激励和充分的机会时,他们将带来显著收益。为外资创造这样的激励机制和机遇,将有助于金融系统收获外资参与所带来的潜在收益,外资也完全可以承受自身借贷行为所带来的风险和收益。主要外资银行作为小股东进入中国银行业还是近期发生的事情,银行业对外资的全面开放亦逐步进行。因此,我们需要时间确定外资银行在中国所发挥的作用。将来的研究可以关注于外资对中国银行核心业务的影响,银行业不同产品和地区的有效开放程度,以及外资银行对银行市场环境和效率的影响。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附录:
外资对国内银行影响:几个国家的经历
马来西亚:是新兴市场拥有较大和完善的外资银行的一个范例。Detragiache and Gupta(2004)比较了不同类型外资银行和国内银行在亚洲金融危机中的表现。他们发现外资银行的不良贷款相对较少、盈利能力和资本相对较高,而且这些指标在金融危机时甚至还有所提高。国内银行对房地产和股票的贷款集中度较高,这些贷款在危机时损失惨重。与普遍的观点相反,外资银行并没有在危机时放弃马来西亚市场;相反,外资银行贷款和存款的收缩程度要小于国内银行,这可能是由于存款者认为外资银行更安全并将存款转移。
韩国:虽然要做出任何肯定性的结论还为时过早,韩国的经历还是支持了这样的观点,即外资银行的整体财务状况和表现要好于内资银行。此外,外资银行的更多参与往往带来更多的竞争,这一点可以从来自外汇和衍生品交易的非利息收入减少以及利润也因此减少看出。
中欧和东欧:中欧和东欧经济体的经历证明,这些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金融系统在资本配置、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方面与国际标准更为紧密接轨,外资参与程度的不断增加发挥了重要作用。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中欧和东欧国家,在银行系统私有化、并为加入欧盟做准备的情况下,其金融业吸收了大量外国直接投资。在有些国家,早期国内银行业私有化进程的不当后果迫使当局依赖外资对其银行业进行资本充实,并许可外资的所有权(波兰和捷克)。
拉丁美洲:拉丁美洲各国在外资银行方面的经历各不相同。阿根廷危机时,一些国际银行不仅重新考虑了它们的扩张计划,而且也考虑减少它们在该地区的业务活动。阿根廷的例子通常被称为“切断并逃离”(cut and run)假设的范例,即外资银行往往在面临困境时离开。但是,乌拉圭的例子却大相径庭。在这里,外资银行全力支持了政府的一揽子措施,帮助避免了银行危机的全面爆发。因此,拉丁美洲的经历表明即使在危机时刻,外资银行对分支机构的支持行为取决于当地政府的行动。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参考文献:
Barajas, A., R. Steiner, and N. Salazar, 2000, "The Impact of Liberalization and Foreign Investment in Colombia’s Financial Sector,"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Vol. 63, No. 1, pp. 157-96.
Demirguc-Kunt, A., and H. Huizinga, 1999, "Determinants of Commercial Bank Interest Margins and Profitability: Some International Evidenc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Vol. 13, No. 2, pp. 379-408.
Demirguc-Kunt, A., L. Laeven, and R. Levine (2004), "Regulations, Market Structure,Institutions, and the Cost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Banking, Vol. 36, No. 3, pp. 593-622.
Detragiache, E. and Gupta, P. 2004, "Foreign Banks in Emerging Market Crises: Evidence from Malaysia," IMF Working Paper No. 04/129 (Washington: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Detragiache, E., Tressel, T. and Gupta, P., 2006 "Foreign Banks in Poor Countries: Theory and Evidence," IMF Working Paper No. 06/18 (Washington: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Domanski, D., 2005, "Foreign Banks in Emerging Market Economies: Changing Players, Changing Issues," BIS Quarterly Review, December 2005, pp. 69-81.
Kim, H., and B-Y Lee, 2004, "The Effects of Foreign Bank Entry on the Performance of Private Domestic Banks," Bank of Korea Working Paper.
Morgan, D., and P. Strahan, 2003, "Foreign Bank Entry and Business Volatility:Evidence from U.S. States and Other Countries,"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Working Paper.
Podpiera, R. 2006. "Progress in China’s Banking Sector Reform: Has Bank Behavior
Changed?" IMF Working Paper No. 06/71 (Washington: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Van Tassel, E., and S. Vishwasrao, 2005, "Asymmetric Information and the Mode of Entry in Foreign Credit Markets" (unpublished; Boca Raton, Florida: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Florida Atlantic University).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