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中国银行业竞争效率分析(1)(2)

2014-06-02 01:14
导读:(二)其他商业银行的企业行为 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新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为新的生长点,地方性商业银行为重要补充,各类商业

 (二)其他商业银行的企业行为

  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新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为新的生长点,地方性商业银行为重要补充,各类商业银行同时并存和竞争的局面。经过多年的金融体制改革,许多新兴的商业银行已迅速成长起来,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金融业发展,其本身的市场份额也得到了较大提高。

  2005年股份制商业银行通过重组改造、补充资本金、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完善公司治理和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实现了稳步发展的态势,但是股份制银行的生存与发展亦受到外资银行进入的威胁。

  在市场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城市商业银行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截止2005年底,外资对城市商业银行的投资已接近46亿元;全国城市商业银行新增资本金110亿元。由于具有经营机制灵活、机构网点较多的体制优势,城市商业银行按照“防险、管理、改革、发展”的思路,以完善公司治理、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增强透明度等手段,全面提高了综合竞争能力。

  至2005年,新兴商业银行的总资产已达78492亿元,占全部银行业总资产的20.9%;总负债已达75585亿元,占全部银行业总负债的21.5%;资产、负债总额占比较2001年均上升了10个百分点,业绩显著。同时,这些新兴商业银行已初步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股份制产权体制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求平衡、自负盈亏的经营机制,且没有历史包袱,尤其是在金融产品和经营管理体制创新以及向国际惯例转轨等方面,与目前的国有商业银行相比有较强的竞争力。

  三、经济绩效分析

  (一)经济绩效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

  影响中国银行业经济绩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传统产业组织理论认为,市场结构决定企业行为,企业行为产生经济绩效。产业组织理论在最初之所以注重市场结构分析,甚至将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直接挂钩,主要是基于亚当·斯密以来的这样一个基本理念,只有竞争才能产生效率,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任何市场势力都会导致市场效率的偏离。

  (二)各类银行经营效率指标比较分析

  资产收益率分析。资产收益率是银行税后利润与资产总额的比率,反映银行资产获利能力,其因各银行的规模以及经营管理水平不同而有所差异。银行业的资产收益率与银行的资产负债比率是密切相关的。我国银行的资产负债率多在90%以上,鉴于银行业的特殊性,其资产收益率一般很低。

  从表3中可以发现两个有意思的现象:

  1)2001年以来绩效提升最快的是国有银行,即使还原财务重组因素仍是如此;股份制银行2001年以来绩效改进不多,部分行甚至出现了下降。

  2)国有银行2001年的绩效水平总体上明显劣于股份制银行,而2005年整体上已经实现了超越。

  两类银行绩效逆向变动的原因是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实际变化。银行业市场结构由高度垄断转向垄断竞争,促使了商业银行机构的行为改变,是银行业绩效提升的根本动力所在。

  所谓实际结构不等同于名义结构,CRn或者N指数测度的是不考虑微观基础的名义结构。以山东为例,2001年前后全省4家国有银行在资产规模与利润上相当,表面上已经进入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实际上这四家行均受共同的唯一出资人控制,缺少现代企业制度的约束,也没有明确的利润目标,四家行之间竞争的效率不高,名义上的四家行实际上是同属于一个垄断集团的分支机构。这种基于行政安排而形成的高度垄断的市场结构,显然不利于绩效的提高。

  近几年银行业体制改革的推进,已在逐步消除多年来形成的弊端。国有商业银行 (农行除外)经历了2004年、2005年的国家注资、引进外资、财务重组、股份制改造以后,在竞争性的制度安排中改善了服务、提高了效率,经营利润均有较大增幅。仍以山东为例,2004年以来全省规模与利润相当的大银行达到了6家,实质意义上的垄断竞争格局逐步确立。随着高度垄断体系的打破,国有银行依托长期客户关系,不仅享有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同时在边际市场的拓展中掌控主动选择权,并占有超额利润,支持了国有银行绩效的持续提升。而股份制银行盯住国有银行的“智猪博弈”策略,当国有银行随股改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后,已难以依靠其灵活性优势,抢占攫取大银行开拓市场中所产生的外部经济性。在客户同质化的背景下,股份制银行找不到自己的垄断市场,享受不到超额利润,被逐步挤向利润链条的末梢。

  2005年工、农、中、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利润分别增长19.65%、32.87%、12. 01%、10.25%。2005年银行总资产规模达到20万亿元,其中工行以6.45万亿元居首位,农行、中行、建行依次排列。但在盈利能力上,建设银行以471亿元净利润居榜首,工商银行以337亿元居第二位,中国银行净利润为275亿元居第三位,农业银行净利润仅为 10.44亿元,差距比较明显。而在资产净回报率和股本净回报率上,去年在香港成功上市的建设银行分别为1.11%和21.59%,比较接近欧美银行的平均水平。中国银行的资产净回报率0.72%,高于工商银行的0.59%,但后者股本净回报率13.30%,略高于中国银行。在成本收入比这一指标上,建设银行为45.13%。高于工商银行的40.17%和中国银行的39.30%。从净利息收入来看,工行、建行、中行三家分别达到1378.58亿元、1165.51亿元、1004亿元,增幅分别为17.1%、14.8%、18.1%。而在非利息收入方面,工行为 126.93亿元,增长15.7%。从全部中间业务收入看,农行增长迅速,2005年达到96.13亿元,增长34.74%,这与其占据广袤的农村市场有很大的关联。在盈利模式上,四家国有商业银行正在逐步强化个人银行业务和中间业务,而传统公司贷款业务的增长有所减缓,力促非利息收入占比增加。2005年全年新增贷款2.35万亿元,其中农业银行与建设银行新增贷款均超过2300亿元,而规模最大的工商银行新增贷款则为2168亿元,与其他银行的扩张相比,工行、中行、建行有一个共同特点,即贷款增速基本控制在10%以内。股改后的国有商业银行在绩效方面已有较好表现。

  从足额计提拨备后的资产利润率分析,随着呆坏账大量剥离实现了不良资产余额与比率双降,财务费用大幅下降后,中行、建行2005年盈利大幅增长,资产利润率分别高达 1.52%和1.42%。股份制银行中,招商银行的盈利水平相对突出,资产利润率达1.10%,另外,民生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兴业银行、浦东发展银行盈利水平较高,资产利润率接近0.8%,而光大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因受大量不良资产拖累,严重影响了其盈利指标。

  从资产费用率分析,各家银行差异较大,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农业银行营运费用较高,因而管理绩效较差;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兴业银行费用控制能力相对较强,而深圳发展银行则困难较多,费用控制是影响银行盈利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从收入结构上分析,我们统一选取中间业务的主要项目净手续费和佣金收入,采用它在净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作为衡量指标,可以看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净手续费收入占比普遍高于股份制银行,主要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网点庞大,集中了大量的代理业务,但这些业务基本属于较低层次的中间业务。在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招商银行、交通银行、光大银行和广东发展银行的净手续费收入占比在5%以上,要显著高于其他银行,其中招商银行虽网点有限,但中间业务收入含金量较高,净手续费收入占比已超过7%,主要依赖于网上银行、理财等高端业务的快速增长。也就是说:由于中间业务的竞争程度高于信贷业务,国有银行在中间业务领域的绩效改善要好于信贷领域。同样,全部金融机构在中间业务绩效总水平的改进程度,也是优于信贷领域的。

  当前国内银行业的资产结构中,信贷资产一般占85%左右,利差收入在总收入中占 90%以上。一方面贷款作为最主要的资产绩效提升缓慢,另一方面中间业务收入虽然增长较快但仅占总收入的10%,尚不足以决定银行业绩效的整体水平,两者共同决定的结果是国内银行业绩效虽不断改进但仍将长期处于较低水平。

  四、结论

  1.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引发了银行业结构的实质性改变,完全垄断向垄断竞争的转折,促使了银行业绩效水平的总体提高。

  2.非信贷类市场的迅速发展,是银行业自由竞争的结果,在此过程中的合作竞争关系由非信贷市场向信贷领域延伸渗透,加速了垄断竞争格局的形成。

  3.基于市场竞争取得垄断优势意味着获取超额利润,是商业银行共同谋求的目标。近年来,股份制银行相对国有银行的绩效由翘楚变为平庸,缘由同质化的竞争策略,股份制银行应发挥优势立足于差异化的市场谋取超额利润。

  参考文献

  1贺春临,《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与绩效研究》,中国金融青年论坛,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

  2胡永宏等,《综合评价方法》,科学出版社,2000年

  3李建国,《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和竞争效率》,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0年11期

  4刘伟、黄桂田,《银行业的集中竞争和绩效》,经济研究,2003年11期

  5刘志新等,《基于DFA的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4期

  6钱蓁,《中国商业银行的效率研究SFA方法分析》,南京社会科学,2003年1期

  7秦宛顺等,《中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效率和绩效》,经济科学,2001年4期

  8王国红,《论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经济评论,2002年2期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我国发展社区银行的模式选择(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