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因素研究综述(1)(2)
2014-06-23 01:09
导读:五、外汇市场 王吕、王斌卿(2007)、刘超(2006)认为在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下,由于我国近年来持续大量的国际贸易顺差,在外汇市场上外汇供给过
五、外汇市场
王吕、王斌卿(2007)、刘超(2006)认为在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下,由于我国近年来持续大量的国际贸易顺差,在外汇市场上外汇供给过量引起人民币有升值的预期,这样就与固定的汇率制度相冲突,为了维护汇率的稳定,中央银行要发行大量的人民币进行干预、对冲,由此形成了了外汇占款,虽然一部分外汇占款可以由于央行发行政府债券来收回,但是这个过程实际上减少了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进而减少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张建斌、刘清华(2006)认为我国现有的强制结售汇制度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产生了重大影响,当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时,外汇指定银行就要动用存放在央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结汇,在外汇头寸的限制下,外汇指定银行只能拥有小部分的外汇头寸,而剩余的就由央行统一收购,这样一来,外汇指定银行在央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就会减少,从而降低了货币乘数(货币乘数= 1 /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率+提现率) ),这样货币乘数就随着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的减少而增加,这样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就相应的降低。
刘凤(2006)分析了我国外汇市场的资本管制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该观点认为从理论上讲汇率和利率是相互影响的,但在资本管制严格的情况下,利率和汇率的相互影响存在较大的阻隔,无法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由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可知: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有效,货币政策无效;而在浮动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无效,货币政策有效。因而在我国存在资本管制并且实行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的情况下,货币政策是要大打折扣的。
六、企业
蓝天祥、侯治国、刘澄(2006)从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在获取银行贷款的难易程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企业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国有企业在改革初期,存在“预算软约束”和对信贷供给的高度依赖,在紧缩货币政策下,国有企业“倒逼”中央银行扩大信贷规模,从而降低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在转轨时期,虽然国有企业比重不断下降,但是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仍向国有企业倾斜,既导致资金利用效率降低又使得以国企为传导主渠道的货币政策效果大打折扣;非国有企业对利率极其敏感,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及政策的惯性,很难获得外源融资。这样货币政策无论从信贷途径(依靠国有企业)还是从利率途径(国有企业效率低,非国有企业很难获得外源)都受到了阻塞,大大降低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石长洪(2004)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从企业的现实结构、所有制的不同、企业的区域结构、行业结构及融资结构五个方面出发论证了企业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在企业自主决策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必须针对企业的现实结构做出合理的评估,并在此基础上确立更为实际的观察指标,才能提高中央银行政策的直接性和精确性;由于所有制不同的企业对信息的选择、理解与利用持有不同的态度和倾向导致对货币政策的传导会因所有制的主导结构不同而不同;对于不同的区域结构,企业的集中度也不相同,金融资源会由于企业的集中度的疏密而对货币政策产生不同的效果;由于企业的行业结构的资金密集度和劳动密集度不同,不同的资源密集度的行业对货币政策的传导作用也不同;企业在面临融资时,会因为不同融资渠道的不同造成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不同。
七、居民个人
居民个人可以通过货币需求、消费机制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陈学彬、杨凌、方松(2005 ) 认为:现阶段决定我国居民消费、储蓄的最主要因素仍然是居民收入;对利率敏感度较差的工薪收入在居民收入中比重甚高,并且居民储蓄中对利率敏感度较高的金融资产收入比重甚低;居民收入的不确定性上升和风险意识的增强,导致预防性储蓄增加。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导致我国居民消费储蓄对利率的敏感度较低,使得通过利率传导的货币政策效应下降。
参考文献:
[1]汪红驹.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任啸.货币传导——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的制度分析[M].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3]范方志,苏国强.中国中央银行独立性研究[J].经济纵横,2005,(10).
[4]徐洪水.论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化经营中组织制度的变革[J].财经论丛,2000,( 01).
[5]张本照,杨皓,邱媛.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的制度因素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 007,(04).
[6]杨时革.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供求矛盾及对策[J].鄂州大学学报,2003,(01).
[7]崔建军.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01).
[8]杨米沙,杨国英.银行不良资产的货币政策阻碍效应分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6,(09).
[9]张国喜.对提高我国货币市场传导货币政策效率的探讨[J].经济体制改革,2007,( 01).
[10]刘茂平.我国货币政策资本市场传导的实证分析[J].南方经济,2005,(04).
[11]何静.关于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对策研究[J].
兰州商学院学报,2006,(04).
[12]史金哲.针对我国货币政策资本市场传导机制的再思考[J].金融观察,2007,(04 ).
[13]刘超.我国外汇储备高速增长对货币政策的影响[J].集团经济研究,2006,(12).
[14]王吕,王斌卿.固定汇率制度与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J].资本运营,2007,(01 ).
[15]张建斌,刘清华.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J].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6,(06 ).
[16]刘凤.增强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新视角[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院报,2006, (03).
[17]蓝天祥,侯治国,刘澄.从企业角度探寻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出路[J].特区经 济,2006,(04).
大学排名 [18]石长洪.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企业结构分析[J].上海金融,2005,(01).
[19]陈学彬,杨凌,方松.货币政策效应的微观基础研究-我国居民消费储蓄行为的实证 分析[J].复旦学报,2005,(01).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廖慧杰 刘启峰 张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