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引发的公允价值之争及其最新发展趋势(2)
2014-08-13 01:05
导读:五、危机影响下公允价值的调整及近期国际动态 (一)美国 在巨大的和压力下,2008年9月30日,美国发布《在不活跃市场下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即对于不
五、危机影响下公允价值的调整及近期国际动态
(一)美国
在巨大的和压力下,2008年9月30日,美国发布《在不活跃市场下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即对于不具备市值计价条件的企业来说,可以采用自己的模型和假设参数来估算。美国众议院于2008年10月3日通过美国财政部救市方案,并要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在不损害公众和投资者利益的前提下,考虑暂停使用《美国财务准则第157号公告: 公允价值计量》。2008年12月16日,美国联邦监管机构同意
放松购买银行业务的资本规定,允许企业使用无形资产增加资本水平,这对于通过并购形成的大型企业来说降低了门槛。
(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在欧洲金融市场陷入空前的困境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被要求修订准则。2008年10月13日,IASB发布了对《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IAS 39)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7号——金融工具:披露》(IFRS 7)的修订,允许对此前不可重分类的金融资产进行重分类。
(三)德国
德国的新会计准则是可以将金融资产重新分类以及区别定价,以避免计提跌价准备,从而在账面上可以实现利润。如果按照原准则核算,无疑经营将是亏损的。这一改变对于市场信心的建立效力明显。
(四)日本
日本于2008年10月16日宣布将审查市值计价会计准则,允许企业根据买价重新估价证券。此举是为了保持证券资产稳定,给经营赢得时间,言下之意是要取缔公允价值。政府宣称2009年前完成政策修订,提前放出消息以给予市场信心,同时给企业一个过渡期。
(五)
我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于2008年10月22日召开紧急会议,就有关公允价值计量的国际新举措讨论中国在此问题上的处理办法。2008年11月21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20号——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的信息披露(征求意见稿)》,拟于2008年12月31日起实施。征求意见稿要求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的信息披露至少应包括:1.对公司同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的内部控制进行充分披露。2.对公司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公允价值的方法、相关参数的选取等相关信息进行详细披露。3.对资产、负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数量信息进行披露。征求意见稿要求公司在披露同公允价值相关的信息时,应当关注以下三个层级的相关信息:一是在计量日同质资产、负债在活跃市场上(未调整)的公开报价;二是除第一层级之外的、可直接或间接观察的资产、负债的相关信息,通常包括活跃市场中类似资产或负债的报价、非活跃市场中相同资产或负债的报价,以及能直接观察到的或能被市场数据所证实的其他市场信息; 三是资产、负债的重要不可观察信息。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六)公允价值最新动态
美国证监会(SEC)于2008年12月30日向国会提交了关于公允价值会计的报告,该研究报告认为取消“157号准则”是实践的倒退,将会导致公允价值计量的不一致和混乱。其他可能替代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都存在各自的优缺点,而回到成本计量将会给投资者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基于美国证监会的研究结果,其研究报告对于现行会计制度提出了八项具体建议:1.改进157号准则,但不是废止。2.现行公允价值计量要求不应当废止。3.虽然不建议废止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但需要采取措施改进现行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应用。4.金融资产减值需要重新设计。5.需要更清晰的指南以提高正确的判断。6.会计准则需要继续满足投资者的需求。7.采取新的正式措施,规范现行会计准则的实践。8.进一步简化金融资产投资会计的要求。
美国证监会的研究报告反映了其一向的态度:支持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提高财务报告透明度。应当说,这是一份对会计界相当友好的报告,也正面回应了金融界等对会计准则的指责。但这个报告是否能够为这场围绕着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争议画上句号?现在做出肯定的答案还为时过早。
六、关于金融危机影响下公允价值的几点基本结论
(一)公允价值计量只是一种计量工具,它并不是金融危机的本质原因
公允价值只是将企业经营情况如实反映出来,并且将市场波动的动态影响尽可能地捕获和扫描下来,这决定了公允价值必然会反映市场的波动。
(二)公允价值在其假设基础不成立的情况下,有失公允
根据 FASB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公允价值计量方式是建立在市场活跃而有秩序的假设基础上,但本次金融危机表明这一假设并非永远成立。在非有效市场下,公允价值会计方法可能会得出与长期基本面和所考虑风险不相符的估值,对危机起了一定的推波助澜效应。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三)金融危机对中国的是机遇,对于会计计量属性的发展也一样
虽然公允价值存在缺陷,但其理论基础仍然存在,暂停和修改公允价值计量并不是应对金融危机的有效措施。建立有效机制,调整非正常、非有效市场下确定公允价值的操作方式、完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才是直击问题本质的正确做法。
[1] SFAS157——公允价值计量[M].
[2] 黄世忠,次贷危机引发的公允价值论战[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8(11).
[3] 彭南汀,王习武.论金融危机下的公允价值会计[J].金融会计,2008(12).
[4] 杨辉.金融危机中如何看待公允价值计量[J].财会研究,2008(24).
[5] 美国金融危机中对公允价值会计问题的争论[OL].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2008-10-09.
[6] 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是金融危机“帮凶”?[N].中国证券报,
2008-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