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引发的公允价值之争及其最新发展趋势
2014-08-13 01:05
导读:金融论文毕业论文,金融危机引发的公允价值之争及其最新发展趋势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危机使计量属性——公允价值饱受质疑。在此背景下,本文
危机使计量属性——公允价值饱受质疑。在此背景下,本文首先回顾了公允价值在美国的起源和,其次分析了美国金融界、会计界及政界对公允价值计量的不同论断,追踪了目前公允价值在美国应用的最新动态,最后得出了关于公允价值发展趋势的几点基本结论。
金融危机;公允价值;发展趋势
一、问题的提出
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其后美国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并波及世界各地,根据国际货币基金(IMF)2008年4月发布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次贷危机的总损失接近一万亿美元。全球理论界、金融界以及众多媒体对本次危机的成因进行了众多分析,除了金融过度创新和缺乏监管外,从会计角度分析对本次金融危机的影响,对金融工具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讨论是此次争议的焦点。因为根据SFAS157号,要求对所有金融工具按照市值计价。当危机来临时,市场出现恐慌性大跌,整个金融体系的资产就会陷入循环性大跌的怪圈之中:金融工具市场价格大跌导致金融机构计提减值,继而导致核减资本金,而核减资本金又导致所有者大量抛售,继而导致市场价格陷入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当中。在美国围绕着金融危机的种种分析和指责的喧闹声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否是此次金融危机的加剧因素以及是否应当对其进行改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二、公允价值在美国的起源和发展
(一)公允价值提出的背景
公允价值主要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当时美国400多家金融机构因从事金融工具的交易而陷入财务困境, 在联邦储蓄保险公司无力赔偿的情况下,联邦政府动用1 000多亿美元联邦储备基金予以补救。但是这些机构建立在历史成本计量基础上的财务报告,却向外界传递了财务状况良好的信息,从而导致美国会计界和金融界对金融工具确认计量及披露问题的激烈争论。1990年9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时任主席理查德·C·布雷登在参议院银行、住宅及都市事务委员会作证时指出,历史成本财务报告对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于事无补,并首次提出了应当以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二)公允价值在美国的发展历程
公允价值早在1953年美国会计程序委员会(CAP)第43号研究公告中就已出现,该公告指出以非货币交换形式取得的无形资产应按其放弃或取得资产的公允价值定价。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存款储蓄行业的金融危机使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1988年10月启动关于“公允价值”的研究项目。20世纪90年代以后,金融衍生工具产品的大量产生则为公允价值成就燎原之势着实助了一臂之力。美国先在2000年2月第7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又于2004年6月发布“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征求意见稿。2006年底和2007年初,FASB先后发布财务会计公告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和第159号《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选择》,强制美国公司尤其是银行和金融机构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特定的金融资产和负债。美国157号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明确了公允价值的定义,同时认定了公允价值计量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交易价格(mark to market),即相同资产如果有公开市场的自愿报价,期末公司应首先选择公开市场报价作为金融工具计价的标准;第二个层次是类似资产报价(mark to matrix),即如果本类资产没有公开市场报价,即应采用类似资产的公开市场报价作为金融工具计价的标准;第三个层次是估值技术(mark to model),即在缺失公开市场报价的前提下,可以采用估值技术。上述三个层次是依次选用的,即第一个层次的计价条件不具备,才可转用第二个层次的计价方式,如仍不具备,则可选用第三个层次的计价方式。
三、公允价值的涵义及本质分析
对于公允价值,不同的机构有不同的定义。FAS157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在计量日当天, 市场参与者在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收到的价格,或转移负债支付的价格。”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在其1995年发布的IAS32《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熟悉情况和自愿的双方在一项公平交易中,能够将一项资产进行交换或将一项负债进行结算的金额”。2006年我国财政部把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笔者认为,这些定义虽然表述上略有差异,但是本质是一样的。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的市场交易环境下,理智的双方充分考虑了市场信息后所达成的交易价格,其最大特征是来自于公平交易的市场,也即只要是来自于公平市场交易的价格都可算作公允价值。可见,公允价值的定义揭示了公允价值的本质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是市场而不是其它主体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认定。在存在市场交易价格的情况下,交换价格即为公允价值。市场以价格为信号传递信息,市场根据不同资产的风险与收益决定其具有不同的交换价格。因此,市价是所有市场参与者充分考虑了某项资产或负债未来现金流量及其不确定性风险之后所形成的共识。若没有相反的证据表明所进行的交易是不公正的或非出于自愿的,市场交易价格即为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
四、金融危机引发的公允价值之争
(一)金融界:“市场失灵,公允价值不能反映金融资产的真实价值”
公允价值计量一直被作为预防金融风险的利器,而在此轮金融危机中却被金融界指责为“雪上加霜”甚至“落井下石”的“帮凶”。一些银行家、金融业人士将矛头指向美国会计准则,认为第157号美国会计准则要求金融产品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定,在市场大跌和市场定价功能缺失的情况下,导致金融机构过分对资产按市价减计,造成亏损和资本充足率下降,进而促使金融机构加大资产抛售力度,从而使市场陷入交易价格下跌——资产减计——核减资本金——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之中,对加重金融危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认为,失灵的市场常常意味着没有什么价格可以让银行作为基准来“盯住”,如果银行不必按市值给其资产定价的话,金融危机就会消退。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二)会计界:“金融危机原则上是问题,而不是会计问题”
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为代表的会计界指责金融界抨击公允价值会计完全是寻找替罪羊的一种伎俩,无非是为了转移公众的视线,为自己激进的放贷政策和失败的风险管理开脱罪责。他们认为157号准则本身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金融机构对该准则双向和功利的态度:在金融产品价值持续上升时,金融机构乐于看到按公允价值计量而带来的益处;在金融产品价值下跌时,就转而抱怨和指责公允价值计量原则。 FASB主席罗伯特在2008年公允价值圆桌会议上指出,FASB完全是应投资者清楚而明确的要求才规定金融资产应当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北美保险业联合会执行总监道格拉斯·巴内特评价说:“人们怪罪于会计准则导致大幅资产减计,就像是人们因为温度太低而归罪于温度计。如果人们要使温度看起来不那么低而去重新制造一个温度计,那么新温度计显示的温度很可能是错误的。”
(三)政界人士:“暂停公允价值有助于减少纳税人损失”
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之后,美国金融形势骤然恶化。美国政府提出了规模达7000亿美元的救助方案,这场原被认为是隔靴搔痒的会计准则之争迅速升级。 部分国会议员认为暂停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将有助于帮助纳税人减少数十亿美元的救助成本,从而将会计准则的变动提升到减少纳税人损失的高度。众议院共和党领袖约翰·博波纳的声明集中体现了他们的观点:“对那些没有市场价值的金融资产而言,繁重的公允价值计量规则已经恶化了信贷危机,改变这些规则已经成为众议院共和党的首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