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融资中关系型借贷的作用机制实证分析(2)
2014-09-15 01:00
导读:4 结论与启示 从实证研究中我们同样可得出,关系型借贷在我国中小的贷款中表现得不显著。既然关系型借贷能有效地解决银企间关系型借贷的信息不对称
4 结论与启示
从实证研究中我们同样可得出,关系型借贷在我国中小的贷款中表现得不显著。既然关系型借贷能有效地解决银企间关系型借贷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但并未被多数银行和中小企业选择,具体原因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银行的角度。根据“小银行”优势假说,小银行向关系型客户放贷时比大银行更加具有优势,林毅夫和李永军(2001)发现与大银行相比,小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时具有明显的信息优势。这种信息优势主要来自小银行与中小企业长期合作与共同监督的结果。我国的中小机构数目少,道路不平坦,主要金融资源被大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所垄断,政策也向大型的商业银行倾斜,中小金融机构的贷款业务发展范围又有限,信贷规模和金融机构数量与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不相称,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并未大量地发展与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
中小企业的角度;我国中小企业很少同一家或几家银行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而是不停的更换贷款银行,寻求在没有严格的审批制度下的银行贷款。由于我国的中小企业数量众多,过度的竞争和较少的市场份额使得中小企业的寿命普遍较短,我国中小企业往往采取的是封闭式的管理,很难成长成为具有品牌效益的优秀型企业,往往因为资金缺乏而发展无力,使得关系型借贷无法维持下去。
解决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关系型借贷无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和解决方法,我们应该不断完善的借贷市场使得关系型借贷能够顺利的进行,但问题的关键还在于银企关系的完善和各自的观念的转变,我认为发展关系型借贷,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从关系型借贷的主体的角度来说,即完善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使两者能够适应这一关系的转变。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从商业银行的角度分析;各商业银行应逐步转变其对中小企业“惜贷”的态度,积极观察和发现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主动与其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在银行内实现企业信息的共享,建立一个资源系统。不仅仅要审查企业的财务状况等“硬信息”,也要关注其企业的信誉,贷款人的品德,个人影响力等“软信息”。在与企业建立借贷关系后,要努力维持与优秀的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可通过发展银行其他业务来提供多种非贷款的金融服务。如结算服务,咨询顾问服务,个人理财服务,代理服务等。
从中小企业的角度分析:从以上的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我们了解到提高企业的净值,增加企业的净财富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降低融资成本。目前中小企业生产的产品同质性较强,具有较强的替代效应,不具有竞争优势,应该在扩大规模的同时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建立自己的品牌效应,同时也要切忌为了扩大生产规模而盲目投资过度消耗资源。要注意成本的控制。区域内的各中小企业要有合作的意识。推动区域内产业集群的建立,实现银行贷款资源的共享。
(2)从
的政策层面上:小银行在关系型借贷中有相对的优势,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扶持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组建大量的中小型金融机构;推动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的发展,大力发展信用担保公司,信用担保业务,主要是为不具备银行的贷款条件,但有发展前景,市场前景良好的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分担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有效防止中小企业相互担保造成承担连带债务。
(3)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
美国的社区银行:美国社区银行的发达在于其有独特的经营定位和比较优势。美国的社区银行以中小企业和农户为主要的服务对象,社区银行在一个地区吸收的存款仍会带给当地的中小客户;美国的社区银行是以社区为依托设立的中小金融机构,对社区的居民和企业较熟悉。可以有效的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美国的社区银行注重银行及客户经理与客户的沟通,注重融入社区的生活,并对中小企业提供个性化的融资服务;善于与中小企业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日本的主办制银行:日本的主办银行制是指日本银行与企业通过某种产权关系形成联系,参与企业经营管理过程的一种机制安排。这种机制最大的特点在于将银行和企业紧紧地捆在一起,银行对企业有管理参与权,它不干涉企业的一般经营,但对企业内部财务信息和管理信息能真实把握,有助于熨平银行与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对于发展社区银行的理念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各个地区的城市信用社,信用社和城市商业银行,将他们改造为适应当地需要的社区银行。一是充分利用民间资本,
放松对民间金融的管制力度,使其参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