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对策研究(2)
2014-11-27 01:15
导读:1965—1969 英国 74.1 25.9 14.6 11.3 100 美国 67.9 32.1 18.8 13.9 100 日本 50.1 49.9 43.2 5.6 100 德国 68.8 31.2 20.8 4.1 100 1970—1974 英国 62.2 37.8 34.2 3.6 100 美国 55.1 44.9 25.6 18
1965—1969 英国 74.1 25.9 14.6 11.3 100
美国 67.9 32.1 18.8 13.9 100
日本 50.1 49.9 43.2 5.6 100
德国 68.8 31.2 20.8 4.1 100
1970—1974 英国 62.2 37.8 34.2 3.6 100
美国 55.1 44.9 25.6 18.0 100
日本 41.6 58.4 50.0 5.7 100
德国 58.5 41.5 28.1 3.2 100
1975—1979 英国 79.1 20.9 16.4 4.5 100
美国 — — — — —
日本 — — — — —
德国 72.6 27.4 22.3 1.6 100
1980—1984 英国 82.5 17.5 16.3 1.2 100
美国 74.2 25.8 15.5 9.5 100
日本 59.0 41.0 35.0 6.2 100
德国 75.4 24.6 21.6 3.0 100
1985—1989 英国 63.0 37.0 26.1 10.9 100
美国 85.4 14.6 14.0 -1.3 100
日本 52.3 47.7 32.1 11.0 100
德国 78.6 21.4 16.5 4.9 100
注:上述数字不包括金融机构获得的资金以及公司之间相互提供的贸易信贷
资料来源: “比较经济与金融统计” 日本银行
发达国家的这种融资结构与融资优序理论是相吻合的:企业筹集资金是有先后顺序的,首先使用内部留存收益,其次是向外部负债筹资,最后才是发行股票。从融资成本的角度分析,这是融资结构是完全合理的,因为使用留存收益进行筹资时无需支付任何成本,不用和投资者签订用资协议,也不会受到资本市场的影响;而负债筹资的成本、限制条件和产生的负面影响介于内部筹资与发行股票之间,因此在筹资顺序中列于第二位。从以上中外企业融资结构的演变可以看出,目前中国企业在融资结构的安排上,与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啄食顺序恰好相反,呈现出明显的股权融资偏好特征。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