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特点分析(2)

2014-12-12 01:41
导读:(二)监管机构的监管缺失导致衍生产品的过度创新。金融衍生产品的过度创新,拉大了金融交易链条,助长了投机。利用“精湛”的金融工程技术将买来

  (二)监管机构的监管缺失导致衍生产品的过度创新。金融衍生产品的过度创新,拉大了金融交易链条,助长了投机。利用“精湛”的金融工程技术将买来的不同信用级别、不同收益率的各种进行分割、打包、组合,然后再经过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最后公司为其提供担保,然后再在金融上出售买给对冲基金、养老保险基金、主权财富基金等其他。以CDS(信用违约掉期)为例,CDS是一种贷款违约保险,它的出现源自于银行转移信贷风险的需求。CDS合约并不是在公开市场公开交易,也没有特定的结算机构为其结算,主要是通过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辅助进行交易的。在交易的过程中是不受任何机构监控,只是双方私下缔结的。CDS市场规模如此之大而没有监管机构进行管制,对其交易产品也不能进行风险评估,华尔街的银行家利用杠杆操作和金融衍生工具的放大功能进行大量套利交易。正是由于这种自由市场缺乏监管才造成了规模如此之大的,由此也就不难看出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放大功能。

  三、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防范

  衍生金融工具是为了规避金融市场价格风险而产生的,然而运用不当,其中也蕴涵着巨大的风险。在投资日益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如果不利用合理的金融工具对冲和规避外汇及利率风险才是最大的风险。在实际业务中面对衍生金融工具带来的风险,相关各方面应该积极地做好对风险的防范和监管工作。

  (一)构建有效的金融监管体制和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机制。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离不开市场兴衰成败的决定性因素风险管理.这是各国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发展实践的共同经验。多数建立政府监管机制、行业自律监管和交易所自我监管三级监管机制。政府监管机构制定法规对金融与期权市场进行监管。交易所、证券商协会等通过制定运作规则,交易所制定规章和业务惯例,对衍生交易活动进行监管。、这种三级监管结构可以实现对交易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程监管。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应当包括健全的风险预警机制、风险识别机制、风险评估机制、风险分析机制和风险报告机制。进行风险管理时首先要计算风险敞口头寸,即市场价值。同时应建立分层次的风险评价和预警指标体系,使其能够科学、合理、系统地反映整个体制的风险状况。

  (二)完善衍生金融工具信息的披露,提高经营金融衍生产品业务的透明度。公平竞争是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重要特征,其公平竞争性主要表现在:所有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场参与者都必须遵守共同的交易规则,确保市场不被少数交易人员操作垄断,这是防范金融衍生工具市场风险的重要保证。衍生金融工具大多是一种尚未履行的合约。在合约签订之时,合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便已确定.而交易却要在未来某个时候履行或完成,这就使得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具有不确定性。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披露,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要求实体的管理当局应将衍生金融工具按照IASC所披露信息的性质进行适当的分类,说明其金融风险管理的目标和政策,披露每一类金产、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的范围和性质以及采用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因此企业要根据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改革传统会计记账方法和原则.制定统一的信息披露规则和程序,以便管理层和用户可以清晰明了地掌握风险暴露情况,制定相应对策。

  (三)加强国际监管和国际合作。随着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单一国家和地区对金融衍生产品的管理鞭长莫及,不能有效地对风险进行全面的控制,因此加强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国际监管和国际合作,已成为国际金融界和各国金融当局的共识。在监管立法中,我国可以参考国际组织性文件,将其纳入国内法律体系中,使风险监管与国际接轨,例如《巴塞尔协议》、《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指南》、《场外交易金融衍生工具风险控制机制》、《金融衍生工具监管信息框架》等文件,都对金融衍生市场的发展和监管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美)曼昆著,梁小民译, 原理 (第3版) [M]北京:出版社,2005

  [2]孟岩,张屹山 ,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分析[J]经济纵横, 2003,(2)

  [3]张爱侠,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控制研究[J]特区经济,2006,(1)

  [4]巴曙松,中国金融衍生品发展路径,从国际比较看中国选择 [J] 经济观察 2007, (7)

上一篇:浅析韩国金融制度演变及对我国的启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