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深化与银行稳定的微观作用机制探讨(1)(2)
2015-01-20 01:42
导读:在发达国家,可以通过持有有效的投资组合锁定专项贷款的风险,以减少银行无清偿能力的风险和银行总体发生系统性危机的风险。但是在发展中国家,一
在发达国家,可以通过持有有效的投资组合锁定专项贷款的风险,以减少银行无清偿能力的风险和银行总体发生系统性危机的风险。但是在发展中国家,一方面,管理银行贷款组合的风险是一件复杂的工作,对于银行体系而言,由于多年来业务主要局限于向政府提供贷款,或者向有担保的私人提供贷款,可能并不具备这样的技能,这些技能也很难从国外引进。另一方面,即便是有效分散的风险贷款组合,通常也容易受到不利的经济冲击如经济衰退的影响,从而在追逐高利润的驱使下,银行逐渐失去对高收益项目的风险控制。
市场准入自由化对银行稳定的影响
封闭条件下的市场准入自由化主要指允许民间资本设立新银行,或者将国有银行资本向私人转让。其政策意图是打破政府对银行业的高度垄断,促进银行业的竞争, 以提高金融体系配置资金的效率。金融深化往往伴随着金融体系结构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银行业市场结构、所有权与借贷模式的重新调整,可能会因道德风险、逆选择和垄断性定价而带来市场失败。
(一)新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进入会增加银行体系的不稳定性
一方面,现有银行在长期经营中已建立起稳定的客户关系和信用档案,短期内,新银行尚难以争取到传统优质客户,因此新银行的经营风险较高。新银行规模有限决定了其只能将资金投向新兴产业或传统银行不愿放贷的中小企业,使客户总体信用风险较大。另外,银行贷款风险管理技术非常复杂,对风险投资项目的评估和对整个贷款期的全程管理需要一定的技巧,新银行缺乏必要的从业经验,不稳定性加大,其倒闭也会危及整个银行体系。另一方面,许多国家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设立和运营的管制较松,其风险也会危及银行体系。金融深化政策使非银行机构迅速扩张,渗透到传统银行业务领域,争夺客户。在银行的支持下,有些银行做不了的业务则通过非银行金融机构去开展,银行的资金贷给非银行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再以高利借出或间接去炒房地产,或者进入证券市场。在泡沫经济条件下,非金融机构既能按期还款又能获利甚多,银行不致受到牵连。而一旦泡沫崩溃,非银行金融机构不良债权骤然增加将危及银行,引发系统性的银行危机。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关于商业银行发展投行业务的趋势分析
关于我国银行业附属资本补充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