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深化与银行稳定的微观作用机制探讨(1)
2015-01-20 01:42
导读:金融论文毕业论文,金融深化与银行稳定的微观作用机制探讨(1)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内容摘要:金融深化与银行稳定的微观作用机制主要指发展中国
内容摘要:金融深化与银行稳定的微观作用机制主要指发展中国家的政策调整(如:利率管制放松,市场准入放松、建立证券市场等) 导致其银行业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之间相互失衡,从而加剧银行体系不稳定的状况。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此进行论述。 关键词:金融深化 银行稳定 利率管制放松 市场准入放松 证券市场
金融深化是在市场机制条件下,政府放弃过分干预金融,有效动员社会闲置资金转化为生产性投资,引导资金流动,促进该国经济发展、信用扩张,形成金融与经济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过程。稳定的银行体系是指一个由竞争力强、有清偿能力的银行组成的部门。金融深化与银行稳定的微观作用机制主要指发展中国家政策调整(如:利率管制放松、市场准入放松、建立证券市场等) 导致其银行业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之间相互失衡,从而加剧银行体系不稳定的状况。
利率管制放松对银行稳定的影响
(一)利率水平的变化使风险由企业向银行集中
长期利率压抑使利率水平在实行利率市场化之后,迅速上升,贷款利率水平随之同步提高。这种高利率转嫁给企业,使其实际利润水平降低,自我积累能力减弱。为了在竞争中取胜,企业只能继续要求贷款,承受更高的负债率,使利率控制下的风险由分散的企业逐渐集中到银行体系,导致银行资产质量迅速恶化,不良债权比例大幅度上升。此时,银行为了收回贷款,不得不继续为效益欠佳的企业提供贷款,形成自我增强的关系型融资制度,产生融资道德风险。如果企业破产机制不健全(譬如形成内部人控制结构),融资道德风险就会演变为企业对银行的融资道德公害,在微观和宏观上形成资金寻租和货币漏损现象。即使企业破产机制是正常的,关系型融资的道德风险也会导致企业破产逃债行为的泛滥。银行在贷款损失准备金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根本无法抵御来自国内或国外的冲击,从而引发银行危机。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二)利率水平的频繁波动使银行流动性风险增加
利率的全面放开使各国的利率、汇率和价格水平均呈现出更为频繁的波动。利率水平上升过快、过高以及剧烈波动的情况不利于银行体系保持稳定。一方面,长期在管制状态下经营的金融机构往往不能适应利率的这种变化,既不能把握利率的变动规律,又没有合适的金融工具来规避利率风险,从而影响银行的盈利以及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的经济价值。另一方面,银行具有短期债务(存款)转化为长期资产(贷款)的功能,在利率不规则波动的情况下,这种期限结构搭配极易造成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如果银行的流动性不足,则需要拆入短期资金来弥补,剧烈变动的市场利率往往使短期资金成本大幅度上升,银行无法以合理的成本获得外部资金。在极端情况下,流动性不足会导致银行失去偿付能力。因而,面临名义利率上升的风险,若银行拥有大量的依靠短期债务支撑的固定利率长期资产,利率放开会对它们产生负面影响。在利率更趋波动的自由化环境下,其资产也更容易遭受损失。
(三)利差缩小和利润下降使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降低
金融深化导致银行以股权收益衡量的利润长期下降。一方面,利率市场化使银行之间吸收存款的竞争更为激烈,各种金融机构或金融工具间利率水平差距缩小。
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促进了金融机构在资金来源上的竞争,从而使存贷利差有缩小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贷款的扩张不仅不能带来利润的同比例增长,反而使银行资本比例下降,贷款损失准备金增长缓慢甚至进一步减少。
(四)利率管制放松使银行逐渐失去对高风险项目的控制
金融深化的重要政策效应之一是使社会的高风险、高收益项目能够得到必需资金,而存贷利差缩小、利润减少迫使银行从事高风险项目。特别是利率超高时,一般生产性投资项目不可能产生足够多的利润来支付高利息,信贷资金便设法流入投机性极强的房地产业、证券投资等高风险行业,资产的平均质量下降,信贷风险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