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政府时期的币制和纸币的流通(1)(3)
2015-03-01 01:01
导读:具有国家银行性质的中、交两行发行的纸币都是银行兑换券性质,发行数额都不大,流通情况也较好。据统计,民国元年中国银行钞票发行额为1061636元,
具有国家银行性质的中、交两行发行的纸币都是银行兑换券性质,发行数额都不大,流通情况也较好。据统计,民国元年中国银行钞票发行额为1061636元,交通银行钞票发行额为793558库平银两。到1915 年,中行发行额增至38499228元,交行为24683110两。〔3 〕然而这时袁世凯为要恢复帝制,筹备即帝位的开支超过2000万元,而云南起义后,各省纷纷发动讨袁战争,北洋政府镇压起义,军费大增,遂使国库空虚,中、交两行的现银准备金也被提取,于是北洋政府于1916年5月12 日下令对中、交两行的钞票停止兑现。
停兑令发布以后,立即引起京津地区市面骚动,现银绝迹,物价上涨,人民所需要的食粮骤然上涨了二成。这时,政府各项租税、铁路运费等所收皆系纸币,因而不到半月,交通部便下令对一部分铁路运费按等级收取现银。接着买火车票、邮票、发电报皆收现洋,而不收钞票。财政税收机关收税也都要求搭收现洋。6月12日, 交通部还下令一部分所管铁路运费只收交通银行钞票,完全拒收中国银行钞票,以减低交通银行钞票贬值的程度。直隶省财政厅则下令拒收中、交两行钞票缴纳税款。一般商业界在停兑令发布后的三星期,也开始拒用钞票。于是银钱庄公然变动两行纸币行市,京钞市价常在七折至九折之间,最低时至五、六折,甚至四折。这就是在1916年京津少数地区发生的"京钞风潮"。
在纸币贬值和拒收拒用中交两行钞票的形势下,迫使北洋政府采取措施加以整顿。首先利用1917年借当时庚子赔款展限之机,指拔该项延期赔款为基金;其次发行国民七年六厘短期公债及民国七年六厘长期公债两种,以京钞兑换公债,前后共收回京钞1000万元。但京钞仍未收尽,又于1920年以海关盈余为担保,发行金融短期公债,将流通的京钞全部收回。经历四、五年之久的"京钞风潮",便由此而结束。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这里需要提及的是,1919年爆发的"五·四"反帝爱国运动,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爱国热情,日本各银行的纸币,就因受到中国人民的抵制,在关内便不能再流通。随着本国银行资本的发展与纸币信用的增强,外国银行的纸币在关内华北、华中及上海一带,便不得不逐渐让位于本国银行发行的纸币。此后,外国银行纸币在中国的流通,便更带有地区性色彩,如日籍银行纸币只能在东三省流通,港币在广东流通,法国东方汇理银行发行的安南纸币,只能在云南、广西流通等。就是说,在关内华北和华中及上海一带的纸币流通,本国银行的钞票便开始占据优势地位了。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李育安
虚拟经济的发展、影响及对策
我国通货紧缩阶段的界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