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外政策性银行发展战略的调整及对我国的
2015-04-03 02:35
导读:金融论文毕业论文,当代国外政策性银行发展战略的调整及对我国的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摘要:近年来,国外政策性银行普遍调整了发展战略,呈现出业
摘要:近年来,国外政策性银行普遍调整了发展战略,呈现出业务总量的结构性扩张和业务结构的市场化程度增强的一般特征和多元化发展趋势。本文结合我国实际,分别具体分析了我国政策性银行改革发展的几种不同的政策路径,提出了我国政策性银行定位的特有内涵和“三位一体”改革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比较金融;政策性银行;改革与发展 我国三大政策性银行成立运作13年来,有许多基本而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亟待梳理和系统深入研究。目前,学术界对于我国政策性银行改革的基本方向和总体思路仍未达成共识。笔者认为,我国政策性银行的改革与可持续发展,既要学习借鉴和顺应世界各国政策性银行改革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与时俱进,也要结合中国的实际和金融生态环境的现实因素,切实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性银行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国外政策性银行发展战略重新调整的特征和趋势 (一)业务多样化和市场化运作发展态势 主要表现为:政策性银行的资金来源渠道和形式多样化,更多地面向市场发行金融债券融资;业务种类不断增多,业务范围不断扩大,既从事政策性金融业务又兼营与其相关的商业性金融业务,既从事一般银行信贷业务又经营投资银行和证券业务;而且是通过市场化运作手段,来实现其多样化的经营目标。这种战略性调整似乎也从一个侧面或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政策性金融总量与结构未来调整与变化的基本要求和总体特征。这种业务多样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尽管有多种多样的内因和外因,但在一定程度上无疑会对商业性金融构成潜在的和现实的负面影响。在这方面,韩国产业银行(KDB,2004)表现得尤为突出。为了实现在2011年以前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亚洲领头银行并最终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国际投资银行的战略目标,KDB不断扩充银行功能与手段,尤其是不断扩大项目融资、企业并购、债务重组、承销债券等投行业务。最近数年间,KDB在企业外资融资中介、外汇交易等国际金融和期权、掉期等衍生金融工具领域成为韩国金融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先导金融机构,大大巩固了企业重组、咨询领域独一无二的地位。 然而,值得提及的是,政策性银行无论如何调整其发展战略,仍然都在或多或少地从事一定的政策性业务,形式上的商业化改造可能更增加了政策性金融的适应性。国外的一些著名的政策性银行,如日本政策投资银行和国际协力银行、韩国产业银行、德国复兴信贷银行等,也仍然一如既往地声称并坚持其政策性金融的本质属性。 (二)总量的结构性倾斜及其逆转和扩张性态势 按照政策性金融制度设计的一般原则性要求,在政策性银行的业务总量中,政策性业务应该占有绝对大的比重或向此倾斜,而其他辅助性或延伸的相关业务占比应该较小。然而,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随着市场经济金融体制的深入发展和资金供求关系的巨大变化,政府对政策性银行的优惠待遇正在减少或趋于消失,使得政策性业务总量有所下降(如日本的政策性农业贷款占整个金融体系融资额的比重,从1960年代的30%下降到1970年代的15%),政策性银行不断提高其经营商业性业务的比重,或者说出现了业务总量的结构性逆转,而且这种态势正在逐步扩大。例如,韩国产业银行以国际及投资业务部门为重点,大幅扩大了职能和业务领域与业务规模,并不断增设国内分支机构,形成了人员和组织等外延型规模的逐步扩大。1991年,KDB还以韩国产业证券公司(子公司)的设立为契机,通过证券、租赁、综合金融、风险资本等子公司和职能业务的完善联动,构筑了综合性金融服务体制。 然而,当今政策性业务规模的相对稳定或有所减少是就总体规模而言的,具体到个别行业、个别地区、个别时期和个别类型的政策性金融,其业务规模总量不仅不会下降,反而会稳步上升。例如,发达国家进出口政策性金融对本国对外经济活动的支持,不仅力度大而且呈现出上升趋势。如1945年《美国进出口银行法》颁布时,美国进出口银行的信贷规模为35亿美元,1951年10月扩大到45亿美元,1963年达到90亿美元,1968年贷款规模又提高到135亿美元,到1993年,美国进出口银行的贷款规模增至750亿美元。尽管如此,与世界上其他国家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支持出口的程度相比,日本最高为36.9%、法国为17.7%、加拿大为7.1%、德国为5.4%、英国为4.4%,美国则仅列为第六位,为3.7%。从这里可以看出国外进出口政策性金融对本国对外经济活动的支持力度有日益增强的趋势。 (三)分账户经营和母子公司经营态势 为了避免政策性银行借助政府资源从事不公平竞争,同时防止商业损失转嫁国家财政而产生的道德风险,国外兼营商业性业务的一些政策性银行采取分账户管理和建立母子公司两种方式,实现政策性和商业性两类业务的综合经营。 一是实行分账户管理。国内外许多从事商业性业务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普遍采用这种方式,即通过特别账户或信托基金,实行专项管理,隔离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如日本国际协力银行设有海外经济合作账户和国际金融账户,泰国农业与农村合作银行(BAAC)、韩国产业银行、韩国输出入银行等的业务也分为两类管理,分别设置会计账户,分账核算。再以亚洲开发银行为例,亚行通过优惠窗口“亚洲发展基金”为欠发达国家提供低息长期开发援助,通过“技术援助特别基金”、“日本特别基金”提供技术援助赠款。这些特别账户的设立,将政策层面的专项业务与其他一般性商业性业务加以隔离,保证资金成本较低的优惠基金不被用于商业盈利性业务。 二是建立母子公司。即政策性银行成立专门的子公司来提供商业性服务。这些子公司,有的被政策性银行全资拥有,有的与战略伙伴(民营资本)合资成立,专门从事商业性盈利业务。如德国复兴信贷银行(KFW)、巴西社会经济开发银行(BNDES)、世界银行和欧洲投资银行,都拥有具备独立的法人地位和财务管理权限的子公司。这些子公司在法律和财务方面拥有独立地位,受独立董事会管理。部分子公司还通过上市成为公众公司以优化治理结构和强化市场约束。如德国KFW拥有34.1%股份的德国产业投资银行,专门从事商业性的长期项目融资。巴西BNDES则通过全资子公司BNDES-PAR和FINAME从事商业性股权投资和工业企业的固定资本投资业务。国际多边机构世界银行和欧洲投资银行分别通过全资拥有的国际金融公司(IFC)和欧洲投资基金(EIF),从事商业性金融服务。 二、我国政策性银行改革发展的路径选择 在当今国外的政策性银行不断改革和多元化发展的潮流趋势之下,我国的政策性银行改革发展的政策路径或思路不外乎三点:一是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政策性银行严格遵循法定的业务范围,专心致志地从事单一的政策性业务,严禁与商业性金融竞争;二是减少政府的支持,或只保留政府信用的隐性支持,政策性银行采取分账户管理或建立母子公司的形式分别经营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通过总量性扩张和不断扩大业务范围和结构来壮大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综合实力,允许与商业性金融适度的业务交叉和非主动性竞争;三是建立稳定的资金或财务补偿机制,强调国家信用的背景和后盾支持,并适时适量适度地提供政府财政的显性支持,收缩政策性银行的业务规模,主要是立足于首倡诱导基础上的虹吸与扩张性功能,通过较少的资金来吸引诱导以充分调动商业性金融参与政策性业务的积极性。下面分别具体分析上述三种政策路径。 第一种政策路径,是最为规范地协调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业务关系的最佳路径,也是政策性金融制度的真正意义和科学性所在。但是,鉴于大量而单一的政府财政性融资正在逐渐让位于以市场融资为主,这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策性金融改革与发展的大势所趋,所以这种纯粹的理论期望很难付诸于实践。目前,也有一些官员学者对政策性银行依靠国家资源提供政策性信贷资金这一做法产生质疑(张涛,2005)。笔者对此却不敢苟同,因为政策性银行是代表国家利益而从事政策性的业务,提供准公共产品,依靠必要的财政资源天经地义、理所当然、无可厚非,也是防止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业务竞争的基本途径之一。问题是政策性银行用国家资源去从事什么性质的业务活动,所以应该受到质疑的是那些动用珍贵而稀缺的国家资源从事商业性业务或越位竞争的政策性银行。 第二种政策路径,是在政府减少或取消支持(主要是财政援助)的环境条件之下,政策性银行不得不走的一条生存与发展之路,国内外政策性银行也已或正在普遍地实施这种举措,似乎有席卷全球之势。从与商业性金融相互协调的角度来看,这种势头令人担忧,因为这无疑将不同程度地与商业性金融机构产生业务摩擦和竞争。对此,最高金融决策与监管部门唯一能做的,也只是要求政策性银行所经营或兼营的商业性业务应该是与其政策性业务相关或适度延伸的有限的商业性业务,而且必须是非主动竞争性盈利,不能与商业性金融机构展开正面的市场竞争。因为无论如何隔离两类不同性质的业务制度,政府事实上也是政策性银行所从事的商业性业务的最后风险承担者,政策性银行即使没有政府的显性财力支持,也有政府的隐性信用支持或隐含担保,何况政府还是其所有者或主要控股者,所以政策性银行还应该固守其政策性金融的本质属性和宗旨,而不能唯利是图地主动竞争取胜。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