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资产与中国金融体系的未来(1)(2)
2015-05-10 01:06
导读:其次,由于中国的银行不良资产主要是政策性贷款,所以在不良贷款的处置中,国务院及其下属的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经济管理职能部门必须发挥重要
其次,由于中国的银行不良资产主要是政策性贷款,所以在不良贷款的处置中,国务院及其下属的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经济管理职能部门必须发挥重要作用。我们知道,中国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现代化,为实现最终目标,改革必须在各种相互冲突的阶段目标之间进行平衡,将改革给人们带来的困难最小化,将改革的动力或者说压力最大化。在处理银行不良资产问题上,中国也一样试着在寻找最优平衡点,即如何在各相关利益主体(财政部、人民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国有企业)之间分担政策性贷款的损失。目前采取的办法是在四家国有银行的基础上分别建立了四家资产管理公司(AMC)。对于四大国有银行来说,在1999年剥离了1.4万亿政策性不良贷款之后,未来存在的风险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未来是否会产生新的不良贷款?四大银行释放负担之后,将像西方商业银行一样经营。只有企业效益非常好,银行预计贷款能够获利回收时才发放贷款,贷款本息的偿还概率大大提高。银行的获利能力将被用来评估银行业绩并决定管理人员和职工的收入,所以银行有动力进行商业化经营。客观上形成的商业贷款硬约束环境也将强化中国国有企业投资决策的效率。国有银行被政策主导,成为政府实施产业政策。投资政策、社会稳定政策工具的现象终于结束了。国有银行未来的不良贷款预计将大大减少。二是银行按面值出售不良贷款获得的主要不是现金,而是资产管理公司的债券,这些债券是否能按期付息、到期还本呢?资产管理公司的债券从名义上并没有获得国家的直接担保,但资产管理公司是国家全资所有的金融机构,其债券的清偿应是获得了国家的隐含支持,这种债券最终偿还担保上的“模糊性”,我们相信是有意安排的,是为了未来在国有银行、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国家财政之间分担不良贷款处置损失的一种需要。对于国有银行来说,其不良政策性贷款换成了等额的资产管理公司债券,资产风险性质发生了变化。由于资产管理公司为国有非银行金融机构,按照巴塞尔协议规定,其债券的风险系数只有20%,而不良贷款的风险系数为100%,按照4%的核心资本充足率要求 计算 ,1.4万亿的资产置换减少了对四大国有银行448亿元的核心资本要求,明显提高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另外,从2002年开始,资产管理公司已经对其债券进行了利息偿还,这是一个良好开端,但是支付的利息并没有达到国有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这也反映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贷款回收现金的困难。共3页: 1 [2] [3]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佚名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转轨与开放背景下中国外汇市场的演进:理论与政策的发展
股本扩容与资本成本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