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金融创新环境下的货币供求研究(1)

2015-05-14 01:19
导读:金融论文毕业论文,金融创新环境下的货币供求研究(1)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至今仍方兴未艾的全球大规模全方位的金融创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至今仍方兴未艾的全球大规模全方位的金融创新,使世界金融业发生了深刻而全面的变化。金融创新不仅革新了传统的金融业务活动和经营管理方式,模糊了各类金融机构的界限,加剧了金融业的竞争,而且改变了金融总量和结构,对宏观调控和货币政策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虽然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尝试金融创新,但随着市场金融体制的建立和运用,在竞争和利益机制的作用下,金融创新活动逐渐活跃起来,并必然会给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发展和调控管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在转轨时期中国金融创新的现实背景下,研究金融创新对货币需求和供给的一般影响,确保货币政策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相关文献综述  (一)国外有关文献的研究  1970年代中期以前,人们普遍认为,不论货币如何被定义,货币需求函数都是稳定的,但自1976年戈德菲尔德 (Coldfeld)在其著名论文“货币失踪现象的研究”中对货币主义的货币需求稳定的假定条件提出疑问时,人们对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的信念发生了动摇。阿提斯和路易斯、科格兰、阿伦分别对美国和英国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货币需求进行了研究,验证了戈德菲尔德的判断。他们发现,传统的货币需求函数对货币需求的预测值低估或高估了实际货币需求。基于以上认识,人们认为,金融创新对货币当局实施货币政策带来了重大影响。泊多尔斯基((Fodolski, 1986)认为在金融创新的条件下,由于大量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和货币替代性增强,使得“货币”的定义变得困难和不稳定。如果为了建立货币政策的货币目标,而需要对货币进行定义,那么选择什么口径的货币就十分重要。金融创新可能导致不同口径的货币供给的需求函数发生不同移动。由于金融资产种类的增多,而这些资产的利率又是富有弹性且与货币市场利率相关,使得货币当局在信贷需求对总体利率水平的反应上的影响能力变得更为有限。金融创新带来的货币需求曲线的移动和斜率变化是不确定、不可预测的,这成为货币控制的主要问题。在此情况下,基于使用货币数量增长作为中介目标来实施货币政策,就必须对其持怀疑的态度。  (二)国内有关文献的研究  目前中国对金融创新的研究还不充分,富有重要理论意义和政策意义的研究成果少。国内的金融创新研究多以西方国家作为研究对象,但在对金融创新的一般论述中都涉及到了中国的金融创新情况。例如,叶翔(1994)、生柳荣 (1998)、李健(1998)、杜婕(1999)、谢亦(1999)、苑德军 (2000)、王仁祥(2001)等,刘红奇(1999)、唐文琳(1999)还专门对中国的金融创新进行了研究。他们按照我国金融创新的历史逻辑对我国的金融创新作了经验性的分析,但遗憾的是,由于缺乏系统的、数理性的分析,他们虽然作了大量的研究,但由于缺乏大量的数据和合理的分析方法的支持,可信度都不太高。  二、金融创新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货币需求是货币政策选择的出发点,研究金融创新所带来的货币需求、货币需求量和货币需求稳定性的变化,是考察创新对货币政策影响的基础。具体而言,金融创新对货币需求的影响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金融创新减弱了货币需求,改变了货币结构  随着经济的发展、发展规模的扩大和在通货膨胀下物价水平的上升,人们对货币绝对数量的需要会增加,但是金融创新却通过金融电子化和金融工具多样化减弱了这种货币需求,使得人们在既定的总资产中以货币形式保有资产的欲望降低,在经济活动中对货币的使用减少,因而导致货币在广义货币和金融资产中的比重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有三:  1、金融工具的创新涌现出了大量货币性极强的新型信用工具和新型存款种类,如银行商业票据,流动资金承兑票据、NOW(可转让支付命令帐户)、货币市场互惠基金、超级可转让支款单帐户等。这些新型的金融工具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流动性需要,减弱了人们对货币的流动性偏好,导致了货币需求的下降。  2、金融创新所带来的金融电子化和支付结算系统的革命,缩小了狭义货币,特别是现金的使用范围,使人们的交易性货币需求大大下降。例如,随着多功能信用卡、自动电子柜员机、自动转帐服务、电子化资金转移系统(EFT)等的普及和广泛应用,使快捷便利成为了现代支付系统的特征,数秒之内完成一笔跨地区、跨国界的巨额支付已非难事,货币周转速度加快。转帐结算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最普遍使用的支付方式,最大限度地节约了现金的使用,在金融创新活跃的国家甚至出现了号称“无现金社会”的迹象。随着货币流通速度的加快,对活期存款的需求也大为减少,人们用少量货币便可以完成大量的经济活动。这种变化通过货币结构比率可以明显地反映出来。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口径,货币结构比率包括三项内容,一是通货占货币的比率(C/M);二是货币占广义货币的比率 (M/QM M);三是广义货币占金融资产的比率 (M QM/Assets)。下表列出了西方发达的五个国家金融创新高潮前后的货币结构比率表。  表中数据表明,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国的通货与货币之比都有下降的趋势,发达国家的c/M之比从平均0.309降至 0.224,而货币占广义货币的比率(M/M QM)也从平均0.661下降到了0.316。金融创新的发展大大加快了货币的流通速度,使得人们对货币的交易需求大大下降。  3、金融创新带来的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的证券化趋势,使资本市场和介于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之间的金融工具普遍兼备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因而日益受到公众的青睐,成为人们资产选择的主要对象。特别是由于他们能给持有者带来较多的收益,提高了持币的机会成本,使得人们在其资产组合中尽量减少货币的持有量,增加非货币性的金融资产,因而其结果也是货币需求减少,货币在总资产中的比重下降。  (二)降低了货币需求的稳定性  金融创新对货币需求稳定性的影响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发生:  1、金融创新改变了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引起货币需求构成的变化。由于金融创新中出现了诸多流动性很强的金融工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流动性偏好,从而改变了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引起货币需求构成的变化。借用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就是人们对货币的交易性动机和预防性动机减弱,而投机性动机增强,表现为用于媒介商品和劳务交易的商业性货币需求比重下降,而用于投机获利的金融性货币需求比重上升。从货币需求稳定性角度分析,由于商业性货币需求受规模变量(主要是收入)的影响较大,规模变量短期内的相对稳定性决定了商业性货币需求具有可以预测和相对稳定的特点。而金融性货币需求则主要取决于机会成本和个人预期等因素,市场利率的多变性和人们心理预期的无理性导致了金融性货币需求具有变幻莫测和很不稳定性的特征。因此,商业性货币需求比重的下降和金融性货币需求比重的上升,将会减弱货币需求的稳定性。  2、金融创新使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变得更为复杂和不稳定,各因素的影响力及其与货币需求的函数关系不确定性更为明显,从而降低了货币需求的稳定性。例如,金融创新使得市场利率更为复杂多变,而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亦不稳定;又如货币流通速度虽有加快的表现,但这种加快并非是匀速或呈线性运动,而是更为扑朔迷离,难以把握和测算,市场利率和货币流通速度的多变性和不稳定性,使微观货币需求和宏观货币需求的稳定性都有所下降。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国际短期资本流动与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