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参加社保的行为经济学分析(1)(2)
2016-01-09 01:10
导读:笔者认为,这里面反映出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保门槛较高,农民承受能力有限的原因,也有农民对政府政策不信任,害怕政策随时会变、害怕政策不
笔者认为,这里面反映出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保门槛较高,农民承受能力有限的原因,也有农民对政府政策不信任,害怕政策随时会变、害怕政策不兑现等问题,同时还有政策宣传不到位,农民对政策不胜了解的原因。但是,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是,在城市,不管是企事业机关等收入相对比较固定的职工,还是工矿 企业 、个体工商户等,对社会保障的依赖程度和积极参与态度都远远高于农村。并且,不少城市居民在已有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往往还投入更多的资金购买名目繁多的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尽管在政策上城市居民并没得到像农民一样的优惠和补贴。出现这样的强烈反差,与农民作为经济人的投资消费心理和观念有很大关系。
二
近年来,行为经济学随着加里·贝克尔(GaryS.Becker)、乔治·阿克劳夫(GeorgeAkerlof)和丹尼尔·卡恩曼(DanielKahneman)、弗农·史密斯(VernonLSmith)相继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传统经济学认为决策人具有“理性人”的特征,总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现实生活中的决策人往往受有限理性、有限意志、有限自利和有限信息等的制约②,在作出决策选择时,不可避免地要受环境、经验、认知、习惯、偏好、生理欲望等的影响,往往无法达到效益(货币收益)的最大化,而更多地努力实现自我满足最大化。农民,特别是 中国 的农民由于受自身认知水平、生活传统和国家制度安排的影响,更难从专业化的角度去分析形势,作出“理性人”所预期的选择,因而其选择偏离,甚至极大地偏离所谓的“理性”选择应不足奇怪。
1、增收难制约了农民消费结构的升级
传统 理论 认为,消费与收入呈正相关函数,收入的多少决定消费的内容。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们可支配收入仅仅能够满足基本的日常生活开支的情况下,消费支出主要受收入水平的制约是比较合理的。行为经济学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在决定如何消费的问题上有了更大的自由度,居民的消费结构将发生明显变化,基尼系数明显下降,精神文化生活支出和公益性支出将明显增多,消费支出不只是取决于其消费能力或收入水平,还取决于消费者的消费意愿。比较明显的例子是,80年代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大部分农民在短短的几年就迅速解决了温饱问题,在此基础上,随着农民收入的进一步增长,农民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一些家用电器等城里人才消费的 时尚 用品开始步入农村家庭。但是,随着物价的上涨和农民增收速度放缓,相当一部分农民实际生活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呈相对下降趋势。因此,尽管从量上来看其收入也在逐年增长,但实际消费能力却相对下降。在这样的情况下,其消费意愿中首先考虑的是眼前的基本生活需求,如子女 教育 、生产资料购买、修建住房等,而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文化娱乐、休闲 旅游 等对他们来说,还远远没有列入消费计划或者是投资计划当中。也就是说,目前我们许多农民的收入水平还没有高到可以让他们更多地根据自己的消费意愿来决定消费支出的地步。例如,2003年,成都市、四川省和全国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达到分别为46.0%、53.8%、45.6%③,即便是收入水平相对较高的金牛区,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也达45%④,农民的收入主要还是用于基本生活保障。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2、低收入水平导致了农民储蓄倾向的不断强化
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人们的储蓄倾向与收入水平是同向变化的,收入越多,储蓄的倾向越明显,收入越少,储蓄所占的比例就会减少。而行为经济学的有关 研究 表明,当收入增加时,人们购买汽车、住房、保险等耐用品的愿望更强烈,旅游、娱乐等支出所占的比例也明显增加,储蓄所占比例则相对减少。而当他处于不利的境地时,出于谨慎,则会尽量多储蓄,以备不时之需,储蓄率反而上升。当前,农村居民的储蓄率普遍高于城镇职工,而不愿意把钱投入到他们认为不能很快贴现或者根本就不会贴现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之中,主要的原因就是基于大部分农民对自身处境并不乐观的基本判断。